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課程大綱

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開課學期 99學年度 第2學期
開課系所 文學院 歷史學系所
授課教師 黃俊傑
課程編號 103 51780
班次  
學分 3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 7、8、9節(下午3:30-6:00)
上課地點 文學院演講廳
備註

通識課程「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領域

總人數限制:160人

課程網頁 http://huang.cc.ntu.edu.tw
 
 
課程綱要
課程概述

本本課程旨在探討現代大學之起源、發展及其當前問題,分析當前大學社群之內部問題,以及大學社群與非學術社群(如政治、經濟、社會部門等)之互動關係,並探討21世紀全球化時代大學的新挑戰與大學教育的新課題。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教學目標,在於透過對大學之源起、發展及問題之分析,引導學生對「大學之理念」進行較為嚴肅之思考。
課程要求 凡選修本課程同學,除參加期末考之外,需交學期報告一份,以不超過肆千字為原則,題目必須與各講授單元之「思考問題」有關。
授課教師 黃俊傑
Office Hours 另定
指定閱讀 將於每一講授單元中指定
參考書目
  1. 楊東平編:《大學精神》(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
  2. 徐小洲、陳軍譯:《大學的使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原著:Ortega Y. Gasset,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London: Kegan Paul, 1946)
  3. 徐輝、陳曉菲譯:《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原著: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4. 徐輝、顧建新譯:《大學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原著: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1)
  5. 徐小洲、陳軍譯:《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原著: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 (Cambridge, Mass: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82)
  6. 閻鳳橋等譯:《學術責任》(北京:新華書局,2002)。原著:Donald Kennedy, Academic Du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7. 王承緒等譯:《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比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原著:John H. Van de Graaff, Academic Power: Patterns of Authority in Seven National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8).
  8. 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7初版;1999再版)。
評量方式

凡選修本課程同學,除參加期末考之外,需交學期報告一份,以不超過肆千字為原則,題目必須與各講授單元之「思考問題」有關。學期成績評量方式如下:

1、期末考…………………………50%

2、學期報告………………………20%

3、出席上課....................................30%

       (點名2次未出席者,學期成績扣10分)

合計……………………………….100%

 
 
 
 
 
 
 
 
 
課程進度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課程進度
週 次 日 期 單元主題
1 2/21 導論:如何分析「大學之理念」?
2 2/28 國定假日(和平紀念日)
3 3/7 21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與台大精神
4 3/14 東亞儒家傳統中的人文精神及其21世紀的新啟示
5 3/21 傳統書院的「全人教育」與現代大學的建立
6 3/28 大學的發展軌跡、方向及其問題:歐美與台灣
7 4/4 國定假日(兒童節)
8 4/11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一)
9 4/18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二)
10 4/25 大學作為政治組織
11 5/2 大學作為經濟組織
12 5/9 討論虞兆中前校長《我的圓舞曲》DVD與《陳維昭回憶錄》
13 5/16 大學與政治領域之關係
14 5/23 大學與經濟領域之關係
15 5/30 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全球化時代的觀點
16 6/6 國定假日(瑞午節)
17 6/13 二十一世紀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理論與方法
18 6/20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