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書‧ 論文 專書
說明: 本網站的著作電子檔均為PDF格式檔案,請預先下載Adobe Acrobat Reader,以便閱讀。
-----------------------------------------------------------------------------------------------------------------------------------------------



        2022    
    2016 2015 2014   2012   2010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1999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84   1982 1981  
1979   1977              

民國一百壹拾一年‧西元2022年
B51
黃俊傑編:《儒家思想與21世紀的對話》(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2年預定)。
Contents
民國一百零壹拾年‧西元2021年
B50
2. 黃俊傑、安藤隆穗合編:《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年)。
Contents
第一章 儒學的脈絡性轉換與東亞思想交流史/黃俊傑
第二章 「仁」概念日本化的三種類型──以仁齋學、徂徠學、闇齋學為中心探討/藤井倫明
第三章 孟子政治思想在德川學者的脈絡性轉換之關係類型/張崑將
第四章 從「儒學」到「儒教」的脈絡性轉換──「西學」與朝鮮思想史的轉換點/許怡齡
第五章 東亞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問題──以越儒黎貴惇與范阮攸為例/林維杰
第六章 從「文明」論述到「文化」論述:清末民初中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轉折/黃克武
第二部 近代日本思想的脈絡轉換與東亞的新課題 導言:課題與局限/安藤隆穗
第七章 日本思想中的西歐受容與近代脈絡的成立──以「社會思想史」的成立為例/安藤隆穗
第八章 日本近代化與英國近代思想/水田洋
第九章 日本對於西歐近代思想與外國文學的受容──山室靜的文學、自由、人性/大塚雄太
第十章 脈絡轉換與他者認識──以武田泰淳和竹內好的中國敘述為中心/朱琳
第十一章 梁啟超「東學」的重探──是福澤諭吉?還是德富蘇峰?/川尻文彥
第十二章 丸山真男思想中的「永恆與時間」/區建英
第十三章 從丸山真男的「古層」視點看日本的歷史意識/區建英
第十四章 現代藝術思想與藝術之制度化/枝川明敬
第十五章 產業政策再辯:試論經濟學理論的「脈絡性轉換」現象/蔡大鵬
民國一百零五年‧西元2016年
B49
黃俊傑編:《沈宗瀚先生年譜》(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11月)。
Contents
導論 沈宗瀚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看法:理想與現實的交融
一、序論
二、從傳統式農業到現代化農業:沈宗瀚對發展中國大陸農業的看法
三、技術創新與制度改革:沈宗瀚對臺灣農業發展的看法
四、沈宗瀚農業改良思想的特質
五、結語
年譜
上篇:克難苦學時期(1895-1926)
中篇:建設大陸農業時期(1927-1948)
下篇:發展臺灣農業時期(1949-1980)
民國一百零四年‧西元2015年
B48
Chun-chieh Huang and Jörn Rüsen (eds.), 2015/11,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An Intercultural Discussion (Goe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Contents
I. Presentations
1. Historical Discour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s: Historiography as Philosophy (Huang Chun-chieh)
2. Historical Thinking as Humanistic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a (Huang Chun-chieh)
3. Humanis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Grand Historian Sima Qian(Wong Young-tsu)
4.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Thinking in Modern China(Hu Chang-Tze)
II. Comments
5.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an Inspirational Source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 Random Notes on Three Approaches to Chinese Comparative Historiography (Achim Mittag)
6. Ancient Historiographies Compared (Fritz-Heiner Mutschler)
7. Two Traditions of Historiography (Peter Burke)
8. Humanistic Tradition and the Concept of a “National History” in China (Helwig Schmidt-Glintzer)
9. National History and Humanism: Reflections on a Difficult Relationship (Stefan Berger)
10. Commenting o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Jörn Rüsen)
11. Dogmas of Superficiality: The Episteme of Humanism in Writings by Taiwanese Historians Huang Chun-chieh, Wong Young-tsu, and Hu Chang-Tze (Ulrich Timme Kragh)
III. Second Thoughts
12. Enshrining the Past in the Present: Moral Agency and Humanistic History (Ng On-cho)
13. The Great Divergence in Historiography – Reflection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ographical Developments (Q. Edward Wang)
14. Some Comments on the Difficulty of Engaging in Intercultural Dialogue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IV. Responses
15. Some Not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Huang Chun-chieh)
16. Historical Thinking East and West – Let the Twain Meet (Wong Young-tsu)
6 Contents
17. Giving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Back its Authenticity (Hu Chang-Tze)
18. A Final Remark (Huang Chun-chieh/Jörn Rüsen)
B47
黃俊傑編,2015/11,《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Contents
﹝中國篇﹞
●壹、大儒與至聖:戰國至漢初的孔子形象(伍振勳)
●貳、異表:讖緯與漢代的孔子形象建構(徐興無 )
●參、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
●肆、覺浪道盛與方以智的孔子觀.(蔡振豐)
●伍、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曾德明、林純瑜)
﹝日本篇﹞
●陸、德川學者對孔子思想的異解與引伸(張崑將)
●柒、朱舜水的孔子形象及其對日本的影響(徐興慶)
●捌、關於日本「聖人觀」中的孔子地位問題
●玖、「宗教」一語的成立與服部宇之吉的孔教論(陳瑋芬)
﹝朝鮮及越南篇﹞
●拾、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孔子與《論語》:論述脈絡與政治作用(14-19 世紀)(黃俊傑)
●拾壹、越儒范阮攸《論語愚按》中的孔子形象(林維杰)
民國一百零三年‧西元2014年
B46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Allen Tucker eds., Dao Companion to Japanese Confucian Philosophy (Dordrecht; Heidelberg; New York; London: Springer, 2014).
Contents
● Introduction
● John A. Tucker,〈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A Study of MATSUNAGA Sekigo’s Ethics〉
● W. J. Boot,〈Spirits, Gods, and Heaven in Confucian Thought〉
● Gregory Smits,〈Making Destiny in the Kingdom of Ryuku〉
● TSUJIMOTO Masashi辻本雅史and Barry D. Steben,translator,〈The Somaticization of Learning in Edo Confucianism: The Rejection of Mind-Body Dualism in the Thought of KAIBARA Ekken〉
● Olof G. Lidin,〈OGYŪ Sorai: Confucian Conservative Reformer: From Journey to Kai to Discourse on Government〉
● Olivier Ansart,〈The Philosophical Moment Between OGYŪ Sorai and KAIHO Seiryō: Indigenous Modernity in the Political Theories of Eighteenth-Century Japan?〉
● Peter Flueckiger,〈Human Nature and the Way in the Philosophy of DAZAI Shundai
● Peter Nosco,〈Kokugaku Critiques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ulture〉
● Jacques Joly,〈Saints as Sinners: ANDŌ Shōeki’s Back-to-Nature Critique of the Saints, Confucian and Otherwise〉
● Barry D. Steben,〈Moral and Philosophical Idealism in Late-Edo Confucian Thought: ŌSHIO Chūsai and the Working Out of His “Great Aspiration”〉
● Wai-Ming Ng,〈Divination and Meiji Politics: A Reading of TAKASHIMA Kaemon’s Judgment on the Book of Changes (Takashima Ekidan)〉
● MARUYAMA Masao丸山真男and Barry D. Steben,translator,〈“Orthodoxy” and “Legitimacy” in the YAMAZAKI Ansai School〉
● KOYASU Nobukuni子安宣邦and Barry D. Steben,translator,〈Zhu Xi and “Zhu Xi-ism”: Toward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Ansai School〉
民國一百零一年‧西元2012年
B45
黃俊傑編,2012/06,《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目次
● 編者引言
● 丁垣在,(壹、鄭道傳與羅欽順)
● 陳昭瑛,(貳、李退溪《聖學十圖》的詩性智慧與形象思維)
● 嚴連錫,(參、性理學修養論中敬和靜的相關涵義:朱熹和李滉為中心)
● 李明輝,(肆、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
● 林月惠,(伍、金昌協論「知覺」)
● 李明輝,(陸、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
● 許南進,(柒、張載氣一元論與任聖周的氣一分殊說)
● 楊祖漢,(捌、韓儒奇蘆沙「主理」的論辯及「理一分殊」論)
● 姜文植,(玖、宋時烈的朱子書研究與編纂:以《朱子大全劄疑》、《節酌通編》為中心)
● 琴章泰,(拾、十七世紀末朴世采和鄭齊斗的陽明學論辯)
● 趙南浩,(拾壹、霞谷學與霞谷學派的淵源和特徵)
● 李俸珪,(拾貳、朝鮮時代《禮記》研究的特色之一:朱子學式經學)
● 權五榮,(拾參、朝鮮後期儒學學者對《大學》的理解:以明德說為中心)
● 姜文植,(拾肆、趙翼的《書經淺說》研究)
● 鄭一均,(拾伍、正祖的經學思想:以《魯論夏箋》為中心)
● 琴章泰,(拾陸、李炳憲的《易經今文考》及其儒教改革思想)
● 文錫胤,(拾柒、朝鮮後期性理學中《孟子》「浩然」章之議論及其意義:以宋時烈的〈浩然章質疑〉為中心)
● 金永友,(拾捌、丁若鏞與戴震的《孟子》解釋之比較研究)
● 張崑將,(拾玖、朝鮮使臣對「不辱君命」的解釋與應對)
B44
黃俊傑編,2012/01,《東亞論語學:中國篇》(簡體字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目次
● 序言
● 導論
《論語》與孔子的歷史形象
● 楊儒賓,(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
● 陳昭瑛,(仁與樂 ──《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
● 曾德明、林纯瑜,(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
● 徐興無,(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 ── 懺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
● 陳立勝,(《論語》中的勇── 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
中國《論語》詮釋學
● 葉國良,(《論語》中的“曲禮”論述及其影響)
● 江宜樺,(《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
● Exegetical Strategies and Commentarial Features of Huang Kan’SLunyu jijie yishu: A Preliminary Overview. Bernhard Fuehrer
● Han Yu and Li Ao's Lunyu Biji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 John Makeham
● Just the Details: A Wittgensteinian Defense of Lunyu EarlyCommentarial Practice. James Peterman
● 林維傑,(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
● 張麗珠,(宋儒與清儒對“內聖/外王”各有側重的解經進路 ── 以朱熹《論語集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為觀察線索)
● 劉又銘,(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
《論語》與宗教
● 龔隽,(晚明佛学與儒典解經 ── 以智旭的《四書藕益解》為中心)
● 鍾雲鶯,(民間教派人士對《論語•學而》首章的解讀──以王守庭、江希張、孟穎為例)
● 張崑將,(正统與異端──李炳南與南懷瑾的《論語》詮釋比較)
民國九十九年‧西元2010年
B43
黃俊傑、辻本雅史合編,2010/03,《経書解釈の思想史──共有と多様の東アジア》(東京:ぺりかん社,2010)。
目次
● 序
●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儒家的経典の解釈と政治的権力の関係=黄俊傑(訳:田世民)
● 東アジア海域交流から見る近世前期日本儒学の問題=中村春作
● 近世における日中の「経世致用」観―朱舜水と貝原益軒を比較して―=徐興慶
● 朝鮮儒学と徂徠学=李基原
● 朝鮮時代における経書の暗記・身体化・唱劇化の一面―『春香伝』中の『千字分』풀이(読誦)を中心に―=崔在穆(訳:井上厚史)
● 江戸の思想史と『論語』=田尻祐一郎
● 孔顔の楽しむ処と曾点の情趣=楊儒賓(訳:藤井倫明)
● 『論語』の政治概念及びその特色=江宜樺(訳:佐野大介)
● 仁と楽―『論語』中の楽論と現代東アジア学者の解釈―=陳昭瑛(訳:藤井倫明)
● あとがき
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年
B42
Chun-chieh Huang, Gregor Paul and Heiner Roetz eds., The Book of    Mencius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beyond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GmbH & Co. KG, 2008)
Contents
Preface
● Chen-feng Tsai,〈An Interpretation of “Knowing Words” in the Mencius〉
● Wolfgang Ommerborn,〈Mencius’ Theory of Renzheng (Humane Politics) and its Recep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Arguments of Yu Yunwen in His Zun Meng bian〉
● Wei-chieh Lin,〈A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ncius by Zhu Xi〉
● Ming-huei Lee,〈The Four-Seven Debate between I Toegye and Gi Gobong and Its Philosophical Purport〉
● Gregor Paul,〈The Human Rights Question in Context. Establishing Universal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Culture: The Notions of Human Dignity and Moral Autonomy in Itō Jinsai’s Gomō jigi〉
● Guido Rappe,〈Mengzi and Kaibara Ekiken: Ethics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 Chun-hieh Huang,〈Nakai Rike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ncius: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Way” Redefined〉
● Tadashi Ogawa,〈Mencius and Fujita Tōko. A Confrontation with Mencius on the qi/ki and the dao/dō〉
● Martina Eglauer,〈The Mencius in the Writings of Hu Shi〉
● Hans Lenk,〈Mencius pro Humanitate Concreta. Mengzi and Schweitzer on Practical Ethics of Humanity
● Ole Döring,〈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Good” in Chinese Bioethics through Mengzi's Concept of “Shan“〉
● Einer Roetz,〈Mengzi's Political Ethics and the Question of Its Modern Relevance〉
● Chun-chieh Huang,〈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of Mencius in Taiwan〉
● Contributors
 
Top↑
民國九十五年‧西元2006年
B41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B. Henderson eds, 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Setting the Stage
● Jorn Rusen,〈Making Sense of Time: Towards a Universal Typology of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Chun-chieh Huang,〈“Time” and “Super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Part One: “Time” in Ancient China
● Chi-yun Chen,〈Immanental Human Beings in Transcendent Time: Epistemological Basis of Pristine Chines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 Shu-hsien Liu,〈On the Formation of a Philosophy of Time and History through the Yijing〉
Part Two: “Time” in Traditional China
● John B. Henderson,〈Premodern Chinese Notions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Calendrical Time〉
● Wing-cheuk Chan,〈Time in Wang Fuzhi’s Philosophy of History〉
● Q. Edward Wang,〈Time, History, and Dao: Zhang Xuecheng and Heidegger〉
Part Three: “Time” in Modern China
● Ricardo K. S. Mak,〈Yan Fu’s Conception of Time and Evolution〉
● Ming-ke Wang,〈What Continued in History? A Perspectiv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Top↑

民國九十四年‧西元2005年
B40
黃俊傑(與鄭仁在合編),2005/09,《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序〉
● 鄭仁在,〈導論〉
● 宋錫準,〈韓國陽明學的形成和霞谷鄭齊斗〉
● 李慶龍,〈十七世紀後陽明學時期和霞谷學的定位〉
● 吳震,〈鄭齊斗思想緒論〉
● 劉哲浩,〈鄭齊斗的心即理說〉
● 鄭仁在,〈鄭齊斗的良知說〉
● 崔一凡,〈鄭齊斗工夫論研究〉
● 南相鎬,〈鄭齊斗的中極論〉
● 楊祖漢,〈鄭齊斗對王陽明哲學的理解〉
● 李相虎,〈鄭齊斗的陽明右派哲學〉
● 黃俊傑,〈從東亞儒學視域論鄭齊斗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
解釋〉

● 朴連洙,〈鄭齊斗的道德哲學〉
● 安英吉,〈鄭齊斗的隱居邏輯與漢詩〉
● 崔在穆,〈鄭齊斗陽明學在東亞學術中的意義〉
● 中純夫,〈 陽明學對初期江華學派的影響──以鄭齊斗、李匡臣
及沈錥為中心〉
● 沈慶昊,〈江華學派的偽學批判〉
● 宋河璟,〈李匡師的美學思想〉
● 金容載,〈 韓國陽明學研究現況與新探索──以江華學研究為中心〉
附錄
● 鄭仁在,〈江華陽明學的位相和現代意味〉
● 鄭良婉,〈父親薝園的三位師傅:學山、耕齋、蘭谷〉
● 于明華,〈近代韓國歷史年表〉
-------------------------------------------------------------------------------------------------------------------------------------------------------
B39
黃俊傑(與江宜樺合編),2005/08,《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
點之比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 黃俊傑、江宜樺,〈導言〉
● 吳靜雄,「公私領域新探」研討會開幕致詞(一)
● 矢崎勝彥,「公私領域新探」研討會開幕致詞(二)
第一部分:東亞公共哲學的開展
● 金泰昌,〈以「活私開公」的公共哲學構築「世界—國家—地域」之
共動型社會結構〉
● 山脇直司,〈試論東亞地區的「世界—地域」性:公共哲學的構想〉
● 顧肅,〈重建東亞社會公共哲學的反思與設想〉
● 江宜樺,〈華人世界發展公共哲學的意義〉
第二部分:東亞思想傳統中的公與私
● 藍弘岳,〈東亞中的「公共」概念──歷史源流與展開〉
● 黃俊傑,〈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
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

● 義江彰夫,〈日本中古的居民、移民與公共性〉
● 黑住真,〈「公共」的形成與近世日本思想〉
● 金鳳珍,〈「氣」的公共性:崔漢綺氣學政治論中的「公」與
「共」〉
● 黃克武,〈近代中國私領域觀念的崛起與限制〉
第三部分 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公與私
● 童世駿,〈公與私:劃界問題的歸屬問題〉
● 蔡英文,〈公共領域與民主共識的可能性〉
● 貝淡寧,〈自由主義正義觀真的可行嗎?對自由主義「公優於私」理
想之批判〉
● 陳祖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良善生活是私人事務嗎?──對國家中
立性的批判〉
-------------------------------------------------------------------------------------------------------------------------------------------------------
B38
黃俊傑編,2005/06,《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序〉
● 黃俊傑,〈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
● 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學界荀子研究之回顧〉
● 張文昌,〈唐宋禮書及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李俸珪,〈韓國學界關於茶山學研究的焦點〉
● 藍弘岳,〈 戰後日本學界德川儒學研究史論評:以對丸山真男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批判與修正為中心〉
● 張崑將,〈近二十年來日本學界關於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徐興慶,〈中日學界朱舜水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黃俊傑,〈戰後美國漢學界的儒家思想研究(1950-80):
研究方法及其問題〉

● 潘朝陽,〈戰後臺灣儒家研究的幾個側面:問題及其意義〉
-------------------------------------------------------------------------------------------------------------------------------------------------------
B37
黃俊傑編,2005/06,《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中國儒者的四書詮釋
● 劉又銘,〈《大學》思想的歷史變遷〉
● 唐格理,〈 朱熹對《四書》裡「智」的反思:生命之流裡智慧之弋射
之道〉
●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與《四書》詮釋:以《論語正義》、
《孟子正義》為觀察對象〉
● 許雪濤,〈劉逢祿《論語述何》及其解經方法〉
二、日本及朝鮮儒者的四書詮釋
● 辻本雅史,〈 日本德川時代「四書學」的開展與轉變:從媒體的觀點
出發〉
● 平石直昭,"On Ito Jinsai's Philosophy Centered o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
● 澤井啟一,〈荻生徂徠的《學》、《庸》解釋及古文辭學〉
● 張崑將,〈安藤昌益的儒教批判及其對《四書》的評論〉
● 黃俊傑,〈澁澤榮一解釋《論語》的兩個切入點〉
● 楊祖漢,〈朝鮮陽明學者鄭霞谷的「生理說」及其對告子學說的詮
釋〉
● 蔡振豐,〈伊藤仁齋與丁若鏞的《中庸》古學詮釋〉
三、座談會:〈「東亞四書學」概念之內涵與意義探討〉
● 平石直昭,〈四書學的三個視角〉
● 辻本雅史,〈「四書學」:暫定性的方法概念〉
● 楊儒賓,〈「詮釋背負信託」與「詮釋背負理論」:《四書》研究
芻義〉
●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史的四書學〉
-------------------------------------------------------------------------------------------------------------------------------------------------------
B36
黃俊傑編,2005/04,《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者引言〉
● 曾健民,〈光復初期臺灣的教育〉
● 藍博洲,〈光復初期的臺北學運(1945-1949)〉
● 徐秀慧,〈光復初期的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
● 何義麟,〈 光復初期臺灣知識份子的日本觀(1945-1949)〉
● 朱雙一,〈 光復初期南洋華僑民主派的臺灣書寫:以新加坡《南僑
日報》為例〉
● 橫地剛著、金培懿譯,〈 一九四七年的「五四」文藝節:「緘默」
如何被打破〉
● 丸川哲史,〈 「去殖民地化」與「祖國化」:從《新生報》「橋」
副刊的論爭談其意涵〉
● 梅丁衍,〈光復初期的臺灣美術發展(1945-1949)〉
-------------------------------------------------------------------------------------------------------------------------------------------------------
B35
黃俊傑編,2005/04,《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者引言〉
● 劉兆漢,〈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從研究型大學談起〉
● 劉全生,〈臺灣高等教育的時代機會〉
● 黃崑巖,〈生物科技時代的高等教育角色〉
● 黃崑巖,〈全球化與本土化激盪中的大學:問題與對策〉
● 黃俊傑,〈從全球化與本土化激盪的脈絡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
民教育〉
● 戴曉霞,〈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
● 陳維昭,〈全球化趨勢中的大學交流與合作〉
● 孫康宜,〈 發展中的耶魯﹕雷文校長談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大學
」〉
● 熊慎幹,〈中原大學面向二十一世紀前瞻發展理念與藍圖〉
● 牟宗燦,〈私立大學的發展瓶頸與突破之道:世新大學的經驗〉
● 楊朝祥,〈高等教育品質的提升策略〉
● 涂經詒,〈大學系所在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挑戰中的角色〉
-------------------------------------------------------------------------------------------------------------------------------------------------------
B34
黃俊傑編,2005/04,《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大學的理念
● 劉兆漢,〈二十一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的理念〉
● 陳維昭,〈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因應〉
● 劉兆漢,〈對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些看法〉
● 陳維昭,〈當前我國大學的危機與轉機〉
● 陳維昭,〈大學治理之新發展:內外在治理機制之探討〉
● 溫振源,〈以學生事務的角度觀察博雅教育的實踐〉
● 徐式寬、岳修平,〈大學教師教學目的與策略〉
● 田芳華、傅祖壇,〈 數位落差與大學生學習:大學生數位落差相
關因素與其對學業成就影響之探究〉
● 黃光國,〈從科學哲學的演變論學術創造力〉
● 符碧真,〈 學術研究經費分配與研究表現之探討:以國科會研究
經費為例〉
● 孫志麟,〈評鑑什麼?大學教學表現指標之建構〉
二、大學資源的分配
● 趙永茂,〈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籌措與分配〉
● 劉維琪,〈我國大學教育資源的籌措與分配〉
● 陳慶鏗,〈大學教育經費籌措與分配〉
● 陳振川,〈校園設施之籌建與經營管理〉
三、大學的社會實踐
● 薛承泰,〈 臺灣近五十年的人口變遷與教育發展:兼論教改的方
向〉
● 羅仁權,〈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新時代中大學與社會的互動〉
● 董保城,〈 從「學者共和國」到「學術企業體」之兩難:論新版
大學法草案〉
-------------------------------------------------------------------------------------------------------------------------------------------------------
B33
黃俊傑(與吾妻重二合編),2005/03,,《東アジア世界と儒教》(東京:東方書店,2005)
全書目錄:
● 吾妻重二,〈編者引言〉
-------------------------------------------------------------------------------------------------------------------------------------------------------
B32
黃俊傑編,2005/03,《中華文化的發展》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課程簡介〉
第一編:古代中華文化的形成
〈第一講:導論〉
〈第二講:古代中華文化的形成(一):春秋戰國時代經濟與社會
變遷〉
〈第三講:古代中華文化的形成(二):春秋戰國時代政治與思想
的變動〉
〈第四講:先秦諸子與古典中華文化的凝塑〉
〈第五講:秦帝國的建立及其崩潰的文化史意義〉
第二編:中古中華文化的發展
〈第六講:中古中華文化的基礎:漢代的政治與學術〉
〈第七講:亂世中 華文化與思想轉向:魏晉思潮的新動向〉
〈第八講:中古中華文化精神及其表現:兼論中華佛教思想〉
第三編:近世新傳統的變遷與塑造
〈第九講:近世中華文化發展的趨勢〉
〈第十講:近世中華文化的社會經濟基礎:歷史重心的南移〉
〈第十一講:中華文化價值系統的拓深與普及〉
〈第十二講:帝制晚期中華文化的基礎:明清經濟的繁榮與社會
變遷〉
第四編:邁向新世界
〈第十三講:二十世紀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
〈第十四講:戰後臺灣經驗及其文化史意義〉
〈第十五講: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方向及其問題〉
Top↑

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
B31
黃俊傑(與李明輝、黎漢基合編),2004/8,《李春生著作集》,共五冊(臺北:南天書局,2004)
全書目錄:
第一冊
● 〈編者序〉
● 〈編例〉
● 〈東西哲衡〉
● 〈哲衡序編〉
第二冊
● 〈編者序〉
● 〈編例〉
● 〈主津新集〉
第三冊
● 〈編者序〉
● 〈編例〉
● 〈民教冤獄解〉
● 〈民教冤獄解續編補遺〉
● 〈宗教五德備考〉
● 〈聖經闡要講義〉
第四冊
● 〈編者序〉
● 〈編例〉
● 〈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 〈天演論書後〉
附錄
● (一)黃俊傑,〈李春生對天演論的批判及其思想史的定位─以
《天演論書後》為中心〉
● (二) 古偉瀛,〈從棄地移民到日籍華人:試論李春生的日本經驗〉
● (三)黃俊傑、古偉瀛,〈新恩與舊義之間: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
析〉
附冊
〈編者總序〉
● 〈李公小傳〉
● 〈傳記資料〉
● 〈相關大事年表〉
-------------------------------------------------------------------------------------------------------------------------------------------------------
B30
黃俊傑編,2004/07,《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上下二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導言〉
一、理論與背景
● 洪漢鼎,〈詮釋學與修辭學〉
● 張鼎國,〈詮釋、修辭與論辯溝通〉
● John B. Henderson,“Canonical Comprehensiveness and
Heretical Partiality”
二、《論語》與《孟子》的詮釋
● 蔡振豐,〈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
● Rudolf G. Wagner,“Making Sense:Wang Bi Commentary on
the Lun Yu”
● 張崑將,〈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繼起
爭議〉
● 陶德民,〈元田永孚的「君德輔導」與論語解釋:關於《經筵論語
進講錄》的考察〉
● 白奚,〈二程與朱子對「仁」的詮釋及其思想史意義〉
三、《大學》與《中庸》的詮釋
● 郭曉東,〈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
● 郭曉東,〈論朱子在對《中庸》的詮釋過程中受呂與叔的影響及對
呂之批評〉
● 馮達文,〈從朱子與陽明之《大學》疏解看中國的詮釋學〉
● 荻生茂博,〈大鹽中齋的《大學》詮釋〉
● 辻本雅史,〈貝原益軒對《大學》的解釋〉
四、朱子與宋明四書詮釋
● 黃勇,〈程頤與經典詮釋〉
● 潘德榮,〈閱讀與理解:朱子與施萊爾馬赫詮釋思想之比較〉
● 李清良,〈朱子對理解之蔽的認識─兼論中西闡釋理論的一項本質
區別〉
● 鄧洪波,〈明代書院與儒學詮釋的平民化〉
● 周群,〈論袁宗道的《四書》詮釋〉
● Benjamin A. Elman,“Classical Reaso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Civil Examination Essays”
Top↑

民國九十二年‧西元2003年
B29
黃俊傑編,2003/12,《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3)。
全書目錄:
〈課程簡介〉
〈第一講:導論:兼論傳統中國史學的思想基礎〉
〈第二講:近代歷史學研究專業化及其問題〉
〈第三講:歷史思維的特質〉
〈第四講:歷史知識的性質〉
〈第五講:歷史寫作的特質與目的〉
〈第六講:歷史敘述的藝術〉
〈第七講:歷史的因果解釋及其問題〉
〈第八講:歷史通則的建立及其問題〉
〈第九講:歷史知識、集體記憶與社會變遷〉
〈第十講:歷史研究中的客觀性問題〉
〈第十一講:社會史的新視野〉
〈第十二講:思想史的新視野〉
〈第十三講:歷史研究中的道德判斷〉
Top↑

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


B28
黃俊傑編,2002/09,《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 (一)(二)(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簡體字版,2002/09,《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全書目錄:
● 李亦園,〈總序〉
● 黃俊傑,〈編者引論〉
一、背景與問題
● 黃俊傑,〈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
啟示〉
二、全球倫理與儒學
● 劉述先,〈從比較的視域看世界倫理與宗教對話:以東方智能
傳統為重點〉
● 黃勇,〈儒家仁愛觀與全球倫理:兼論基督教對儒家的批評〉
● 林端,〈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社會學觀點的考察〉
三、現代價值與儒學
● 黃光國,〈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傳統的內在結構〉
● 吳展良,〈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
● 何信全,〈儒家政治哲學的前景:從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
論爭脈絡的考察〉
● 李明輝,〈儒家傳統與人權〉
● 黃麗生,〈儒家「天下」思想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四、美學傳統的轉化
● 陳昭瑛,〈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
●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
● 陳葆真,〈中國人文藝術教育傳統及二十一世紀的意義〉
五、時間概念與歷史思考
● 黃俊傑,〈中國傳統歷史思中的時間概念及現代啟示〉
● 顏世安,〈儒學中的「歷史文化優先」意識及其現代意義〉
● 王晴佳,〈從整理國故到再造文明:五四時期史學革新的現代
意義〉
● 黃俊傑、古偉瀛,〈中國傳統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挑戰:以「事
實」與「價值」的關係為中心〉
●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
六、全球視野與地域知識
● 林正珍,〈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
● 鄭吉雄,〈中國方志學的跨世紀展望〉
● 蔡振豐,〈道家思想的兩詮釋面向及其現代意義〉
七、宗教倫理與儒學傳統
● 李弘祺,〈文字傳統、權威人格與宗教性的倫理〉
● 李大華,〈中國宗教的超越性問題〉
● 李蘭芬,〈儒家思想對中國宗教的作用及其世界意義
Top↑

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年
B27
黃俊傑編,2001/12,《中國經典詮釋 傳統》(一)(通論編)(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序〉
● 黃俊傑,〈導言〉
● 張隆溪,〈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
●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
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
● 張旺山,〈行動人與歷史世界的建造:論狄爾泰的「生命的詮釋學」〉
● 黎志添,〈宗教經典與哲學詮釋學: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較觀點〉
● 王晴佳,〈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
●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
● 方克濤,〈英美學界對於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回顧與展望〉
●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
●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
●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
相關問題〉
● 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
變遷〉
● 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
〈「中國經典詮釋學的特質」學術座談會記錄〉
〈「中國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學術座談會記錄〉
Top↑

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
B26
黃俊傑(與何寄澎合編),1999/12,《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9;2002年修訂一版)。
全書目錄:
● 陳維昭,〈序〉
● 何寄澎,〈序〉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導論
● 余英時,〈文化多元化與普遍價值的尋求〉
● 許倬雲,〈臺灣文化發展軌跡〉
二、臺灣的文化發展:傳統與現代
● 陳昭瑛,〈啟蒙、解放與傳統:論二十年代臺灣知識份子的文化省思〉
● 周克勤,〈戰後國民政府與儒家思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 廖咸浩,〈合成人羅曼史:當代臺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
互動〉
● 江宜樺,〈臺灣民主意識的變遷與挑戰〉
● 戴景賢,〈論臺灣當前之文化處境與影響其文化發展之因素〉
● 呂正惠,〈跨世紀臺灣文化發展的展望─「脫亞入歐」,還是回歸本
民族?〉
三、臺灣與大陸互動中的文化發展
● 宋光宇,〈二十世紀臺灣與大陸在宗教與教育的興衰變化〉
● 郭少棠,〈文化轉移與互動:從香港經驗看跨世紀兩岸三地文化互動〉
● 黃俊傑,〈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四、臺灣與世界互動中的文化發展
● 李弘祺,〈從現代化到全球化:論亞洲價值的意義及其有限性〉
● 石之瑜,〈二十一世紀民族主義與全球化潮流的本土臨摹〉
附錄
● 〈「科技、產業政策與跨世紀臺灣的文化發展」座談會紀錄〉
-------------------------------------------------------------------------------------------------------------------------------------------------------
B25
黃俊傑 編,1999/07,《儒學在現代東亞︰日本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導言〉
● 李澤厚 ,〈中日文化心理比較試說略稿 〉
● 楊儒賓,〈人倫與天理─伊藤仁齋與朱子的求道歷程〉
● 黃俊傑,〈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 陳榮開, 〈荻生徂徠的朱子學批判─對丸山說的檢討〉
● 陶德民,〈泊園徂徠學與明治時代的國家主義教育─藤澤南岳思想 〉
● 葉坦,〈「石門心學」的經濟思想與儒學─以石田梅岩為中心 〉
● 渡邊浩,〈阪谷朗盧的思想 〉
● 岡田午彥,〈楠本端山與幕末維新的朱子學與陽明學 〉
● 子安宣邦 ,〈日本近代學者所表象的「儒教」 〉
● 鍾彩鈞,〈現代日本學者有關中國朱子學研究之概況 〉
附錄
● 林慶彰、金培懿編,〈日本儒學史精要書目〉

-------------------------------------------------------------------------------------------------------------------------------------------------------
B24
黃俊傑(與劉安之合編),《大學理念與實踐》(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9)
全書目錄:
● 劉安之,〈序〉
● 黃俊傑,〈序〉
一、導論
● 楊國樞,〈大學之理念及其實踐〉
二、臺灣高等教育脈絡中的大學之理念
● 李家同,〈大學理想之實踐〉
● 黃俊傑,〈從當前臺灣高等教育脈絡論大學與產業界之關係〉
三、校園民主與學術領導
2406,James F. Harris,〈The Economic Challenges Facing Universities Today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Liberal Arts〉
● Peter Li,〈Academic Leadership in the Global Context〉
● Richard I. Miller,〈Higher Education Moves into the Next Century〉
四、國立大學的發展
● 陳維昭,〈邁向新世紀的國立大學〉
● 劉兆漢,〈大學特色之建立〉
五、私立大學的發展
● 劉源俊,〈民辦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意義〉
● 胡俊弘,〈變與不變─醫學教育的更新〉
● 張光正、呂鴻德,〈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
與人文融合之觀點〉
六、技職院校教育的創新
● 張一蕃,〈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技術學院的通識教育理念〉
● 張文雄、鄭定國,〈科技大學落實通識教育的經驗及做法〉
● 谷家恆、王俊秀,〈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契機與創新─高雄技術學
院個案探討〉
七、大學自主與教育改革
● 李嗣涔,〈大學教育品質之提升〉
● 蔡明哲,〈大學自主的社群生態分析─以教務改革為例〉
Top↑


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
B23
黃俊傑(與 F. F. Tsao 合編),1998/09,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ollege Park: University Press of Maryland, 1998).
Contents:
● Chun-chieh Huang、Feng-fu Tsao,〈Introduction〉
Section One:Macro-Politico-Economic-Aspect
● Chun-chieh Huang,〈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war Taiwan Expericience from an Agrarian Perspective〉
● Samuel C. Shieh,〈Unique Features of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1955-1995)〉
● Sharon Lockwood,〈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stwar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 Hungdah Chin,〈An Assessment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Two:Micro-Politico-Economic-Aspect
● Yih-yun Hsu,〈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Postwar Taiwan: The Frustrations and Promises〉
● Tzong-Ruey Shen,〈Modes of State Control of Labor Unions: An Analysis of the Taiwan Expericience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
Section Three:Education and Cultural Aspects
● Thomas H.C. Lee,〈Chinese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s in Postwar Taiwan〉
● Feng-fu Tsao,〈Postwar Literacy Programs in Taiwan: A Critical Review in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 Chao-ying Chen,〈Confucianism in Taiwan: In the Past, at Present, in the Future〉
● Chun-chieh Huang,〈The Existenti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ulture:Hsu Fu-Kuan's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
● Jason Kuo,〈Art and Cultural Politics: Nihonga/Toyoga/Chiao-Ts'ai-Hua in Taiwan,1895-1983〉
Section Four:Taiwan-Mainland China-U.S. Relations
● George H. Quester,〈Sources of American Attitudes about Taiwan and the Rest of China〉
● Jaw Ling Joanne Chang,〈The Taiwan-Strait Crisis of 1995-1996: Cases and Lessons〉
● Chun-Shan Shen,〈Reflections o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 James Lilley,〈Security in Asia〉
Section Five:A Look At The Future
● Yu-Ming Shaw,〈An Outlook for Taiwan's Future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A Personal Observation〉
● Jason C. Hu,〈A View towards Peace and Progres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p↑


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
B22
黃俊傑編,1997,《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7) ;簡體字版:《大學校長遴選:理念與實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全書目錄:
● 劉,〈序〉
● 張,〈序〉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導論
● 李遠哲,〈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
● 張隆溪,〈現代社會與知識份子的職責〉
二、大學之理念
第一部份:大學理念的解析
● Daniel Fallon,〈大學理念的持續與變遷〉
● 王晴佳,〈大學之理念:洪堡德與傅斯年觀點之比較〉
● 林孝信、黃俊傑,〈美國現代大學的理念與實踐-以芝加哥大學為例〉
● 林孝信、黃俊傑,〈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
● 張光正,〈「理念治校」與「全人教育」之大學新典範:省思、建
構與分享〉
第二部份:大學理念的落實:從傳統中國到現代台灣
● 高明士,〈傳統中國的教育體制與書院〉
● 陳舜芬,〈戰後台灣地區大學教育的發展〉
● 周祝瑛,〈從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 余玉照,〈我國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 黃俊傑,〈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
三、大學校長的遴選
第三部份:大學校長的角色
● 林孝信,〈從學術領導看大學校長遴選〉
● 張隆溪,〈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需要什麼樣的校長〉
第四部份:校長遴選的外國經驗
● 涂經詒,〈美國大學校長遴選經驗─兼談大學經驗及功能〉
● 鄭洪,〈美國大學校長得遴選制度〉
● 梁天培,〈香港的大學主管產生辦法與校務運作內涵〉
第五部份:國內校長遴選的理念與實務
● 朱敬一,〈國內大學校長遴選方式及問題〉
● 黃崑巖,〈國內大學校長遴選之方式及問題〉
● 武光東,〈國立陽明大學校長遴選經驗談〉
● 陳力俊,〈國立清華大學遴選校長經驗〉
● 黃俊傑,〈大學校長遴選的理念與實 務:從台灣經驗出發〉
附錄
● 〈《大學法》及《大學法施行細則》〉
Top↑

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
B21
黃俊傑 (與楊儒賓合編),1996/11,《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
全書目錄:
● 楊儒賓,〈序〉
● 黃俊傑,〈引言〉
●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
● 吳光明,〈古代儒家思維方式試論─中國文化詮釋學的觀點〉
● 蔣年豐,〈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
● 楊儒賓,〈從氣之感通到貞一之道─《易傳》對占卜現象的解釋與轉化〉
● 狐安南,〈《莊子》中的經驗形態:感應與反映〉
● 陳榮灼,〈作為類比推理的《墨辯》〉
● 陳榮灼,〈公孫龍與演繹思維〉
附錄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相關研究論著選目〉
-------------------------------------------------------------------------------------------------------------------------------------------------------
B20
黃俊傑(與福田殖等合編),1996/11,《東亞文化的探索─傳統文化的發展》(臺北:正中書局,1996)。
全書目錄:
● 岡田武彥,〈序〉
● 黃俊傑、町田三郎、柴田篤,〈導言〉
● 金谷治,〈關於《中庸》的解釋〉
● 昌彼得,〈《論語》版本源流考析〉
● 鄭良樹,〈先秦諸子與自然環境〉
● 米爾辛斯基,〈道家─沉默的語言〉
● 戴璉璋,〈無與自然─中國道家思想的省察〉
● 樓宇烈,〈荀子禮樂論發微〉
● 黃俊傑,〈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功夫─中國古代文化的
個側面〉
● 張少康,〈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文學思想之聯繫〉
● 福田殖,〈關於宋代的道學詩─以朱熹的道學詩為中心〉
● 柴田篤,〈二程的鬼神觀〉
● 佐藤仁,〈「心遠」考─宋代新儒家意識結構的一項考察〉 ●
黃啟江,〈江浙曹洞叢林與宋、日佛教關係〉
● 成中英,〈原性與圓性─論性即理與心即理的分殊與融合問題˙
兼論心性之學的發展前景〉
● 徐遠和,〈元代儒學與中華文化〉
● 秦家懿,〈王陽明與道教〉
● 古清美,〈從曾點之樂到狂禪之風─略談明代心學與禪學的關係〉
● 姜允明,〈從白沙到陽明〉
● 吳光,〈黃梨洲對陽明學的批判性繼承與理論的修正〉
● 川勝守,〈明代商人人倫思想的現代意義─東亞的經濟發展與
宋明儒學˙新儒教〉
● 葛榮晉,〈乾嘉學派的「實事求是之學」〉
● 黃宣民,〈平民儒者顏鈞及其大中哲學〉
● 王鳳賢,〈評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及其基本特點〉
● 福井文雅,〈中國傳統宗教的轉折點〉
● 陳捷先,〈傳統中國方志學與東亞文化〉
● 金學主,〈由中國戲劇的變化看中國文化的轉變〉
● 李甦平,〈貝原益軒與朱熹「理」思想之比較〉
● 黃錦鋐,〈貝原益軒及其《大疑錄》〉
● 野口善敬,〈關於木陳道忞的著述〉
● 町田三郎,〈岡本監輔及其《岡本子》〉
● 連清吉,〈安井小太郎及其《日本儒學史》〉
● 李焯然,〈明中葉的反傳統思潮─吳中四才子與明代文人的自我追求〉
● 龔鵬程,〈攝道歸佛的儒者:焦竑〉
● 朱榮貴,〈南宋之善書與民眾道德〉
● 瑪麗˙艾偉玲˙塔克,〈貝原益軒之生態哲學與道德觀〉 ●
狄百瑞,〈貝原益軒之儒學現代觀〉
-------------------------------------------------------------------------------------------------------------------------------------------------------
B19
黃俊傑(與福田殖等合編),1996/11,《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臺北:正中書局,1996)。
全書目錄
● 岡田武彥,〈序〉
● 黃俊傑、福田殖,〈導言〉
● 岡田武彥,〈日本文化與簡素精神〉
● 林慶彰,〈熊十力對清代考據學之批評〉
● 坂出祥伸,〈李炳憲的孔子教運動─一位師事康有為的朝鮮儒者〉
●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
的現代發展〉
● 蔡仁厚,〈從繼往開來看當代新儒家的學術功績〉
● 王邦雄,〈儒家人文精神的落實問題〉
● 汪德邁,〈儒家倫理與後現代道德危機〉
● 柳存仁,〈儒家與後現代(Post modernity)〉
● 陳來,〈儒家思想與現代東亞世界〉
● 高令印,〈仁義道德與二十一世紀〉
● 步近智,〈孔子的仁學及其現代意義〉
● 張立文,〈和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 周桂鈿,〈論大同思想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 劉述先,〈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分析〉
Top↑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
B18
黃俊傑編,1995/11,《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基金會,1995年起每年出版一冊)。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
全書目錄:
● 陳田錨,〈序〉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總論篇
●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
二、歷史篇
● 戴寶村,〈打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
● 葉振輝,〈打狗英國領事館的空間規劃〉
● 溫振華,〈日據時代高雄地區人口的流動〉
● 吳文星,〈日據時期高雄地區社會領導階層之分析〉
● 許雪姬,〈二二八事件時高雄市的綏靖〉
三、文學篇
● 廖一瑾,〈清代與日據時期高雄古典詩壇的特色〉
● 黃俊傑,〈黃金川的情感世界與現實關懷〉
● 許俊雅,〈三臺才女黃金川及其詩〉
● 施懿琳,〈鐘理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精神〉
四、藝術篇
● 林育淳,〈劉啟祥習藝歷程及其早期畫風初探〉
● 鄭水萍,〈畫家張啟華與高雄白派區域風格的形成初探〉
● 鄭水萍,〈畫家洪根深與高雄黑派地區風格的形成初探〉
附錄
● 〈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紀錄 〉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第二輯》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背景篇
● 施懿琳,〈從朱仕玠《小琉球漫誌》看清乾隆時期的南臺灣〉
● 鄭水萍,〈愛河的生命史初探〉
二、日據篇
● 吳文星,〈日治初期日本學者眼中的高雄〉
● 鄭水萍,〈日據文獻中的高雄糖業及其結構影響〉
三、戰後篇
● 賴澤涵,〈光復初期臺灣政治社會變遷:回顧與展望〉
● 許雪姬,〈唐榮鐵工廠之研究─1940-1945〉
● 劉素芬,〈民國四十年代政府經濟政策與民營企業─唐榮
工廠改為公營之政策背景〉
● 郭繼生,〈戰後臺灣的美術與社會〉
● 許俊雅,〈從楊青矗小說看戰後臺灣社會的變遷〉
● 鄭水萍,〈高雄詩人畫家朱沉冬的里爾克認同〉
● 邱琳婷,〈邱潤銀的繪畫風格─以其作品中的「女性形
」為例〉
四、展望篇
● 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
● 黃俊傑,〈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
附錄
● 〈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紀錄〉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三輯》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產業篇
●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糖業改革之序幕〉
● 吳季晏,〈台糖貿易路線之轉變與對岸政策(1895-1915)〉
● 鄭水萍,〈臺灣新糖業革命─橋仔頭糖廠典範的產生〉
● 戴寶村,〈陳中和與新興製糖株式會社之發展〉
● 紀振清,〈日本戰時統制經濟法下之臺灣糖業令〉
● 趙祐志,〈日據時期高雄地區企業的發展〉
● 蔡敦浩、張永佶,〈戰後高雄地區產業發展歷程〉
● 洪富峰,〈從賣水站景觀論高雄的生活環境品質〉
二、政治篇
● 朱浤源,〈光復初期高雄的軍事重建〉
● 張守真,〈陳啟川先生與高雄市政〉
三、文化篇
● 陳清香,〈戰後高雄地區佛教藝術的發展〉
● 洪泉湖,〈五十年來高雄的高等教育〉
● 黃俊傑,〈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
● 鄭水萍,〈臺灣的南方意識初探〉
● 〈附錄(一)第四屆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紀錄〉
● 鄭獲義,〈附錄(二)日據時代高雄地區之美術活動〉
● 李連墀,〈附錄(三)高雄港在國家經貿發展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第四輯》

全書目錄:
● 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文化與藝術篇
● 陳昭瑛,〈清代臺灣鳳山縣的儒學教育〉
● 黃俊傑,〈日據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大陸經驗:「祖國意識的形成、
內涵及其轉變〉
● 王見川,〈從意誠堂同善社所藏文物看陳中和家族的宗教信仰與勸善
活動〉
● 邱琳婷,〈詩是心聲畫心影─鄭獲義與洪月嬌的高雄情懷〉
● 王靜霏,〈畫家劉耿一對於臺灣文化的認識以及宇宙人生之關懷〉
二、社會政治與經濟篇
● 湯熙勇,〈戰後初期高雄港的整建與客運貨輪〉
● 朱浤源、沈克勤,〈孫立人與高雄「郭廷亮匪諜案」真相〉
● 蔡采秀,〈高屏地區客家聚落的發展〉
● 洪富峰、孔令嘉,〈論高雄地區採砂石場景觀:經濟地理的觀點─
兼論城鄉發展失衡〉
三、社區文化篇
● 鄭水萍,〈橋仔頭鄉土史的滄桑─橋仔頭歷史意識的產生〉
● 吳旭峰,〈社區取向的聚落公共空間營造─五里林糖廠舊鐵道用地
再利用的營造經驗〉
● 郭瑞坤,〈高雄市鹽埕區社區總體營造經驗─以重振鹽埕風華為例〉
● 吳幸蓉,〈民間社團與社區成人教育─以橋仔頭文史協會為例〉
● 林朝鵬,〈燕巢我的家鄉─從社區參與的經驗談起〉
● 蔣耀賢,〈高雄市橋頭鄉社區總體營造過程〉
● 魏聰州,〈鹽埕、鹽埕文化協會、生態博物館〉

-------------------------------------------------------------------------------------------------------------------------------------------------------
B17
黃俊傑(與 Erik Zurcher 合編),1995/08,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E. J. Brill).
●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rcher,〈Cultural Notions of Space and Time in China〉
● Kuang-Ming Wu,〈Spatiotemporal Interpenetration in Chinese Thinking〉
● Christoph Harbsmeier,〈Some Notions of Time and of History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 〉
● Chun-Chieh Huang ,〈Historical Thinking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from the Three Dynasties〉
● Li-Chen Lin,〈The Notions of Time and Position in the Book of Change and Their Development〉
● Kristofer Schipper,〈The Inner World of the Lao-tzu chung-ching〉
● Erik Zurcher,〈In the Beginning:17th-Century Chinese Reactions to Christian Creationism〉
● Catherine Jami,〈Western Devices for Measuring Time and Space:Clocks and Euclidian Geometry in Late Ming and Ching China〉
● Eduard B. Vermeer,〈Notion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Early Ching:The Writers of Ku Yen-wu、Hsu Hsia-Ko、Ku Tsu-yu and Chang Hsueh-Cheng〉
● Pao-Chen Chen,〈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s of Han and the Six Dynasties〉
● Lloyd Haft,〈Timeless in Time:Perspective-Building Devices in Yuan Ling-yeh's Poetry〉
● Michael Loewf,〈The Cycle of Cathay:Concepts of Time in Han China and Their Problems● Chang-Tze Hu,Historical Time Pressure:An Analysis of Min Pao(1905-1908)〉
● Chi-Peng Ho,〈The Lament for Autumn:A Type of Time-Space Consciousness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 Wilt L. Idema,〈Time and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Fiction〉
● Yih-Yuan Li,〈Notions of Time、Space and Harmony in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rcher,〈Contributors〉
-------------------------------------------------------------------------------------------------------------------------------------------------------
B16
黃俊傑編,1995/05,《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導論〉
● 鍾彩鈞,〈孟子思想與聖賢傳統的關係〉
●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對舜
的詮解為基點〉
● 黃俊傑,〈宋儒對於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以孟子
對周王的態度為中心 〉
● 楊祖漢,〈朱子對孟子學的詮釋〉
● 蔣秋華,〈論張九成《孟子傳》中的義利觀〉
● 岑溢成,〈戴震孟子學的基礎〉
● 林慶彰,〈焦循《孟子正義》及其在孟子學之地位〉
● 金炳采,〈韓國朝鮮時代的孟子學研究〉
Top↑

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
B15
黃俊傑(與 Frederick P.Brandauer合編),1994/12,Imperial Rulership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 Contents:
● Huang Chun-chieh,〈Introduction〉
● Stephen Durrant,〈Ssu-ma Chien's portrayal of the first Chin emperor〉
● David R. Knechtges,〈The emperor and literature : Emperor Wu of the Han〉
● Chen Jo-shui,〈Empress Wu and proto-feminist sentiments in Tang China〉
● Thomas H.C. Lee,〈Academies : official sponsorship and suppression〉
● Huang Chi-chiang,〈Imperial rulership and Buddhism in the early Northern Sung〉
● Chun-chieh Huang,〈Imperial rulership in cultural history : Chu Hsi's interpretation 〉
● Frederick P. Brandauer,〈The emperor and the star spirits : a mythological reading of the Shui-hu chuan〉
● Ku Wei-ying,〈Ku Yen-wu's ideal of the emperor : a cultural giant and political dwarf〉
● R. Kent Guy,〈Imperial powers and the appointment of provincial governors in Ching China, 1700-1900〉
● Chun-chieh Huang,〈Some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Top↑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
B14
黃俊傑(與沈君山合編),《耕耘歲月:沈宗瀚先生自傳及其他》(臺北:正中書局,1993)。
● 沈君山,〈序:為父親編纂《耕耘歲月》〉
● 黃俊傑,〈序:凡辛勤播種的,必歡呼收割〉
一、沈宗瀚先生自述
● 沈君山,〈前言〉
● 〈故鄉與家庭〉
● 〈家鄉的教育〉
● 〈筧橋甲種農校〉
● 〈北京農業專門學校〉
● 〈五年教學生涯〉
● 〈遊學美國及研究〉
● 〈中年生活與家庭〉
● 〈晚年生活與家庭〉
● 〈退休後的生活與工作〉
附錄
● 洛夫著,沈君山譯,〈《一個農業改革者的自傳》序〉
● 胡適,〈介紹一本最值得讀的自傳〉
二、沈宗瀚先生文選
● 沈君山,〈前言〉
● 〈父喪週年紀念文〉
● 〈我的老師陳宗一先生〉
● 〈憶徐寶謙博士〉
● 〈悼亡室陳君品芝〉
● 〈妻的生日〉
● 〈君山台大畢業感言〉
● 〈君岳返國省親贈言〉
● 〈八仙祝壽〉
附錄
● 沈慈源,〈父親〉
● 沈慈輝,〈父親節賀詞〉
三、懷念沈宗瀚先生
● 沈君山,〈前言〉
● 沈劉廷芳,〈一週年˙慰夫君〉
● 沈劉廷芳,〈十週年˙給夫君〉
● 沈慈恩,〈遙寄父親〉
● 沈慈蔭,〈尋覓著爹爹的足跡前行〉
● 沈君岳,〈父親與我〉
● 沈慈源,〈給父親的一封信〉
● 沈慈輝,〈給在天國的爹爹〉
● 潘永恩,〈爺爺─一個中國農民的僕人〉
● 潘永恩,〈給爺爺的信〉
● 〈懷念父親〉
四、懷念沈驪英女士
● 沈君山,〈前言〉
● 沈宗瀚,〈亡妻沈君驪英行述〉
● 沈宗瀚,〈哭驪英賢儷〉
● 沈宗瀚,〈哭亡妻沈君驪英〉
● 謝家聲,〈悼沈驪英技正〉
● 費孝通,〈一封未拆的信〉
● 冰心,〈悼沈驪英女士〉
● 董必武,〈挽沈驪英女士〉
● 沈驪英,〈一個職業婦女的一天工作〉
● 沈驪英,〈十年改良小麥之一得〉
● 沈君山,〈打菩薩〉
附錄
● 〈沈驪英先生遺著目錄〉
● 沈君山,〈補記〉
五、沈宗瀚先生農業學術與思想
● 黃俊傑,〈前言〉
● 李登輝,〈沈宗瀚先生的農業思想〉
● 蔣彥士,〈以發展中國農業為職志的沈宗瀚先生〉
● 馬保之,〈教育事業與研究工作〉
● 謝森中,〈協調合作與科技整合〉
● 盧良恕,〈在沈宗瀚先生農業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 張乃鳳,〈沈宗瀚先生農業學術思想片段〉
● 莊巧生,〈憶沈宗瀚、沈驪英先生在教學科研上的幾件事〉
● 黃俊傑,〈沈宗瀚先生的農業思想及其領導風格〉
附錄
● 沈君山,〈初次重返大陸的感想〉
● 黃俊傑,〈沈宗瀚先生大事年表〉
-------------------------------------------------------------------------------------------------------------------------------------------------------
B13
黃俊傑(與Stevan Harrell合編),1993/12,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Boulder﹐Colorado : Westview Press,1994)
Contents:
● Sun Chen,〈Foreword〉
● Huang Chun-chieh,〈Acknowledgment〉
● Huang Chun-chieh、Stevan Harrell,〈Introduction: Change and
Contention in Taiwan's Cultural Scene〉
Part I:Culture in “Crisis”:Views of the Past and Outlooks for the Future
● Edwin A. Winckler,〈Cultural Policy on Postwar Taiwan〉
● Thomas B. Gold,〈Civil Society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 Huang Chun-chieh、Wu kuang ming,〈Taiwan and Confucian
Aspiration: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rt II:Cultural at the Individual Level:Education and Attitudes
● Sun Chen,〈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Postwar Taiwan〉
● Huang Chun-chieh,〈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Postwar Taiwan〉
Part III:culture with a Small c: Everyday Life
● David K. Jordan,〈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opular Practice of Religion〉
● Stevan Harrell,〈Playing in the Valley: A Metonym of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 Hsieh Shih-chung,〈Tourism, Formula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thnicity: A Study of the Daiyan Identity of the Wulai Atayal〉
Part IV:Cultural with a Big C: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 Chu Yen,〈Sociocultural Change in Taiwan as Reflected in Short Fiction,
1979-1989〉
● Michelle Yeh,〈Modern Poetry in Taiwan: Continuities and Innovation〉
● Jason C. Kuo,〈Painters of the Postwar Generation in Taiwan〉
● Sung Mei-hwa,〈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mporary Fiction of
Taiwan〉
-------------------------------------------------------------------------------------------------------------------------------------------------------
B12
黃俊傑(與Erik Zurcher合編),1993/05 ,Norms and the state in China (Leiden : E. J. Brill,1993).
● Huang Chun-chieh,〈Preface〉
● Huang Chun-chieh,〈Introduction〉
● Huang Chun-chieh and Kuang-Ming Wu,〈Homo-cosmic Continuum:Normativity and its Difficulties in Ancient China〉
● Monika Ubelhor,〈Some Ways of Instilling Confucian Values at Village Level〉
● Carig Clunas,〈Regulation of Consumption and the Institution of Correct Morality by the Ming State〉
● Wilt L. Idema,〈The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Traditional Drama in Ming Times:Some Comments on the work of Tanaka Issei〉
● Erik Zurcher,〈A Complement to Confucianism:Christianity and Orthodoxy in Late Ming China〉
● Harriet T. Zurndorfer,〈The Propagation of Female Ideals in Late Imperial China:Some Preliminary Remarks on the Case on Wang Chao-yuan〉
● Rudolf G. Wagner,〈Operating in the Chinese Public Sphere:Theology and Technique of Taiping Propaganda〉
● Huang Chun-chieh,〈Confucianism in Postwar Taiwan〉
● Kjeld Erik Brodsgaard,〈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 Today〉
● Rita Ching-Ann Chou,〈Norms and their Popularization:Respecting the Elder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 Elaine Yi-Lan Tsui,〈 Feminist View on Gender Relationship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Marien E. Van Den Berg,〈Language Norms and their Propagation:The Spread of Standard Chinese in Taiwan〉
● Alexander Chien-Chung Yin,〈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Norms and their Popularization:An Example of Chinese Opera and Folk Handicraft〉
● David E. Apter,〈Narrating the Text:A Working Paper on Mao Tse-tung as a Story-teller]〉
● Tony Saich,〈Where Does Correct Party History Come From?The Construction of a Maoist Party History〉
● Michael Schoenhals,〈Proscrip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Political Terminology b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1949-1989〉
● Stefan R. Landsberger,〈Role Modelling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Era:The Visual Dimension〉
● Eduard B. Vermeer,〈Rules for Writing Contemporary History:How the Mainland Chinese Goverment and Communist Party Account for their Past in the New Country Histories〉
● Frank N. Pieke,〈The 1989 People's Movement:Dramatization and Ritualization of Political Action
Top↑

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
B11
黃俊傑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全書目錄:
● 蔣彥士、謝森中,〈序〉
● 〈王友釗先生訪問紀錄〉
● 〈朱海帆先生訪問紀錄〉
● 〈李崇道先生訪問紀錄(一)〉
● 〈李崇道先生訪問紀錄(二)〉
● 〈李國鼎先生訪問紀錄〉
● 〈李登輝先生訪問紀錄〉
● 〈邱茂英先生訪問紀錄〉
● 〈馬保之先生訪問紀錄〉
● 〈陳人龍先生訪問紀錄〉
● 〈張訓舜先生訪問紀錄〉
● 〈張憲秋先生訪問紀錄〉
● 〈畢林士先生訪問紀錄(一)〉
● 〈畢林士先生訪問紀錄(二)〉
● 〈楊繼曾先生訪問紀錄〉
● 〈蔣彥士先生訪問紀錄(一)〉
● 〈蔣彥士先生訪問紀錄(二)〉
● 〈歐世璜先生訪問紀錄〉
● 〈謝森中先生訪問紀錄(一)〉
● 〈謝森中先生訪問紀錄(二)〉
● 〈謝森中先生訪問紀錄(三)〉
附錄
● 沈君山,〈關於農復會歷史的幾點看法〉
Top↑

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
B10
黃俊傑(與賴澤涵合編),1991/10,《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全書目錄:
● 麥朝成,〈序言〉
●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戰後台灣:回顧與展望〉
● 蔣年豐,〈戰後台灣經驗與唐君毅、牟宗三思想中的黑格爾〉
● 古偉瀛,〈嘉南大圳在光復初期的人事變遷:台灣史關鍵時期
的農田水利管理〉
●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的反省〉
● 陳伯璋,〈台灣四十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反省與檢討〉
● 陳舜芬,〈光復後台灣地區高等教育設校政策之探討〉
● 林忠正,〈台灣勞動市場的最近發展〉
● 王德睦、陳寬政,〈台灣地區的勞動力老化〉
● 吳瓊恩,〈台灣四十年來行政組織理性型模的批判及其未來改
革方向〉
● 繆全吉,〈官僚體制發展經驗的剖析〉
● 顧長永,〈我國發展對外關係的模式:一九七O~一九九O〉
-------------------------------------------------------------------------------------------------------------------------------------------------------
B09
黃俊傑編,1991/06,《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三民書局)。
全書目錄:
● 謝森中、蔣彥士,〈序〉
〈自序〉
● 〈凡例〉
● 〈第一章:近代中國農業問題與農復會的創立〉
● 〈第二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制度的改革〉
● 〈第三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經濟發展〉
● 〈第四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技術的創新〉
● 〈第五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村社會〉
● 〈第六章:農復會與外島農業發展〉
● 〈第七章:農復會與國際農業交流〉
● 〈第八章:農復會與戰後臺灣經驗〉
Top↑

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
B08
黃俊傑編,1984/11,《面對歷史的挑戰–沈宗瀚與我國農業現代化》(臺北:幼獅出版公司)。
全書目錄:
● 李登輝,〈序〉
一、背景篇
● 黃俊傑,〈編者引言〉
●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初期的阻力與助力〉
● 沈宗瀚,〈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開始〉
● 沈宗瀚,〈抗戰時期的糧食生產與分配〉
● 沈宗瀚,〈臺灣農業發展政策之蛻變〉
● 李登輝、謝森中,〈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投入產出及生產力
之研究〉
● 李登輝,〈臺灣農業政策與農村建設〉
● 李崇道,〈論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農地改革政策〉
● 黃俊傑,〈臺灣省議會議員對農業政策的看法民國三十五年至
七十年〉
二、論述篇
● 黃俊傑,〈編者引言〉
● 蔣彥士,〈導論:以發展中國農業為職志的沈宗瀚先生〉
● 馬保之,〈教育事業與研究工作〉
● 歐世璜,〈評論〉
● 張訓舜,〈農業推廣〉
● 李崇道,〈評論〉
● 王友釗,〈政策與計畫之擬定〉
● 張憲秋,〈評論〉
● 謝森中,〈協調合作與科技整合〉
● 高希均,〈評論〉
● 黃俊傑,〈洛夫、沈宗瀚與中美作物育種改良計畫〉
● 張朋園,〈中國現代史上的沈宗瀚先生〉
● 黃俊傑,〈結論:沈宗瀚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看法〉
● 許倬雲,〈跋〉
Top↑

民國七十一年‧西元1982年
B07
黃俊傑編,1982/09,《中國文化新論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導言〉
● 曾昭旭,〈呈顯光明˙蘊藏奧秘─中國思想中的人性論〉
● 蔡明田,〈德合天地˙道濟天下─先秦儒道思想中的理想人格〉
● 張端穗,〈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
● 盧建榮,〈使民無訟朴作教刑帝制中國的德治與法治思想〉
● 陳弱水,〈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扥邦性格〉
● 蔡英文,〈自由與和諧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
-------------------------------------------------------------------------------------------------------------------------------------------------------
B06
黃俊傑編,1982/09,《中國文化新論˙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導言〉
● 林載爵,〈天道變易˙世運終始─歷史思想中的發展觀念〉
● 陳弱水,〈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
● 張端穗,〈仁與禮─道德自主與社會制約〉
●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意涵〉
● 曾昭旭,〈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
● 黃俊傑,〈內聖與外王─儒學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
發展〉
● 蔡英文,〈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
● 盧建榮,〈從役物到順化─自然思想的分析〉
Top↑

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
B05
黃俊傑(與沈君山 合編),《鍥而不捨:沈宗瀚先生的一生》(臺北:時報,1981)。
全書目錄:
● 沈君山,〈《鍥而不捨》出版前言〉
一、自述
● 〈第一章:故鄉與家庭〉
● 〈第二章:家鄉的教育〉
● 〈第三章:筧橋甲種農校〉
● 〈第四章:北京農業專門學校〉
● 〈第五章:五年教學生涯〉
● 〈第六章:遊學美國及研究〉
● 〈第七章:中年生活與家庭〉
● 〈第八章:晚年生活與家庭〉
● 〈第九章:退休後的生活與工作〉
二、文選
● 〈我為何學農〉
● 〈我最難的功課─自修英文〉
● 〈我為何信上帝〉
● 〈父喪週年紀念文〉
● 〈哭驪英賢儷〉
● 〈悼亡室陳君品芝(二七之辰紀念)〉
● 附,〈沈宗瀚先生民國六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日記〉
● 〈妻的生日〉
● 〈君山台大畢業感言〉
● 〈君岳返國省親贈言〉
● 〈送慈源行並示博榮笛生慈輝〉
● 〈慈暉十四歲生日贈言〉
● 〈我的老師陳宗一先生〉
● 〈憶徐寶謙博士〉
● 〈悼念何淬廉先生〉
● 〈懷念吳達詮先生〉
● 〈悼念錢天鶴兄〉
● 〈敬悼湯惠蓀兄〉
● 〈悼念金陽鎬兄〉
● 〈悼念鄭仲孚博士〉
● 〈悼念沈剛伯兄〉
附錄(一):序文書評
● 洛夫著,沈君山譯,〈《一個農業改革者的自傳》序〉
● 附:黃俊傑,〈洛夫、沈宗瀚與中國作物育種改良計畫〉
● 胡適,〈介紹一本最值得讀的自傳〉
● 錢天鶴,〈《克難苦學記》跋〉
● 沈剛伯,〈《沈宗瀚自述》序〉
● 林海音,〈青年應一讀《克難苦學記》〉
● 彭歌,〈好人半從苦中來〉
● 彭歌,〈農業先生〉
● 彭歌,〈道與人〉
● 唐如松,〈介紹沈宗瀚先生的《克難苦學記》〉
● 遊星,〈我讀《克難苦學記》〉
● 薛立敏,〈沈宗瀚著《晚年自述》讀後〉
Top↑

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
B04
黃俊傑(與杜維運合編),1979,《史學方法論文選集》(台北:華世,1979)。
全書目錄:
● 黃俊傑,〈再版序言〉
● 黃俊傑,〈編者序言〉
一、通論篇
● 黃俊傑,〈通論篇導言〉
● 杜維運,〈比較史學與世界史學〉
● 梁啟超,〈新史學〉
● 何炳松,〈歷史研究法〉
● 朱謙之,〈什麼是歷史方法〉
● 齊思和,〈研究歷史問題之方法〉
● 張蔭麟,〈論史實之選擇與綜合〉
● 張致遠,〈史家的靈感─兼論陶恩培的治學經驗〉
● 姚從吾,〈近代歐洲歷史方法論的起源〉
● 勞榦,〈歷史的考訂與歷史的解釋〉
● 李濟,〈想像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之比較〉
● 余英時,〈史學、史家與時代〉
● 劉述先,〈研究中國史學與哲學的方法與態度〉
● 王樹槐,〈研究歷史是否運用道德的裁判〉
● 孫同勛,〈從歷史被濫用談治史應有的態度〉
二、專論篇
● 黃俊傑,〈專論篇導言〉
● 易君博,〈社會科學的歷史解釋〉
● 許倬雲,〈社會學與史學〉
● 黃進興,〈「分析歷史哲學」的形成與發展?〉
● 郭博文,〈歷史的觀念論〉
● 閻沁恆,〈湯恩比的史學方法及觀念〉
● 李弘祺,〈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
●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
● 杜正勝,〈歷史研究的課題與方法─特就宗教史的研究論〉
● 張玉法,〈心理學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
● 古偉瀛,〈史學量化及其應運於中國史料的一些考察〉
● 于 宗先,〈經濟史研究的新趨向〉
● 劉翠溶,〈近二十幾年來歐美歷史人口學之發展─兼論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口學〉
-------------------------------------------------------------------------------------------------------------------------------------------------------
B03
黃俊傑(與王任光 合編),1979,《古代希臘史研究論集》(台北:成文,1979)。
● 王任光,〈序〉
● 黃俊傑,〈古代希臘史的特質〉
● 黃俊傑譯,〈西洋上古史的範圍〉
● 高明士譯,〈地中海世界概論〉
● 宗侗譯,〈宗教信仰在希臘羅馬社會史上的重要性〉
● 李弘祺,〈希羅多德及其「波希戰史」〉
● 李美月,〈「波希戰史」的史料問題〉
● 戴似玉等譯,〈希臘城邦的興起〉
● 陳美森等節譯,〈希臘城邦的成長〉
● 黃俊傑節譯,〈雅典城邦的市民生活〉
● 劉必達譯,〈伯里克里斯時代雅典的城邦政治與私人生活的關係〉
● 黃嫰心等譯,〈希臘城邦的衰落〉
Top↑

民國六十六年‧西元1977年
B02
黃俊傑譯,張柏斯原著(Mortimer Chambers),《古代希臘史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
B01
黃俊傑編譯,1977,《史學方法論叢》(臺北: 臺灣學生,1977;1981增訂版)。
〈增訂版代序:從方法論立場論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關係〉
〈譯者導言〉
● G. Barraclough,〈科學方法與史學家的工作〉
● Hajo Holborn,〈歷史學與人文學科〉
● Seymour Martin Lipset,〈歷史學與社會學:若干方法學上的省察〉
● Guenther Roth,〈社會學的類型研究與歷史解釋〉
● Reinhard Bendix,〈韋伯對於人類行為與歷史的解釋〉
● S. N. Eisenstadt,〈歷史上官僚政治組織的背景及其問題〉
● Joseph Anthony Mazzeo,〈關於觀念史的若干解釋〉
● John Higham,〈思想史及其相關學科〉
附錄
● 〈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
● 〈埃森西塔(S. N. Eisenstadt)對帝國政治系統之研究及其對中國歷史之
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