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 後 臺 灣 史‧ 東亞思想史通識教育歷史研究 其他
專書
編書 期刊論文
 
說明: 本網站的著作電子檔均為PDF格式檔案,請預先下載Adobe Acrobat Reader,以便閱讀。

專書
民國九十五年‧西元2006年
A3700
黃俊傑,2006/11,《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 臺大出版 中心,2006
增訂新版)。
全書目錄:
A3701,〈增訂新版自序引言〉
臺灣意識
A3702, 1.〈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A3703, 2.〈十九世紀末年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與
內藤湖南為例〉

A3704,3.〈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大陸經驗 :「祖國意識」的形成、
內涵及其轉變〉
A3705,4〈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對中國前途的看法: 以一九二○年代
「中國改造論」的辯論 為中心〉
A3706,5.〈光復初期大陸人士所見的臺灣〉
A3707,6.〈論「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
臺灣文化
A3708,7.〈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
A3709,8.〈戰後臺灣文化 中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
A3710,9.〈戰後臺灣文化中儒學的保守思想傾向〉
A3711,10.〈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
A3600
黃俊傑,2006/11,《 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6增訂新版)。
全書目錄:
A3601,〈新版自序〉
A3602,〈自序〉
引論
A3603,〈戰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
戰後轉型
A3604,〈土地改革及其對臺灣農村與農民的衝擊〉
A3605,〈戰後初期土地改革前後自耕農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A3606,〈戰後初期臺灣的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幾個問題:雷正琪函件解讀

A3607,〈戰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種解釋:楊懋春的觀點及其侷
限〉
未來展望
A3608,〈儒家傳統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A3609,〈歷史意識與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關係的展望〉
A3610,〈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
-------------------------------------------------------------------------------------------------------------------------------------------------------
A3200
Chun-chieh Huang, 2006/01,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1895-2005: The
Challenge of a New Democracy to an Old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6).
Contents
A3201,Preface
A3202,Acknowledgments
A3203,Prologue
Part One: Retrospect
A3204,1. The Taiwanese Nostalgia for Cultural China (1895–1950)
A3205,2. 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3206,3.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Social Consciousness(1950–1970)
A3207,4.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1950–1980)
A3208,5. A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t's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 The
Case of Hsu Fu-kuan (1902–1982)
Part Two: Prospect
A3209,6.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A3210,7. "Mutual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 Basis for
Taiwan-Mainland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3211,Epilogue
Top↑

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
A1800
黃俊傑,1992/12,《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1992)。
全書目錄:
A1801,〈自序〉
一、教育篇
A1802,〈論歷史研究與歷史教學之關係〉
A1803,〈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
A1804,〈關於史學方法論教學工作的幾點思考〉
A1805,〈附錄(一)史學方法論教學參考資料〉
A1806,〈附錄(二)中國歷史研究導引〉
A1807,〈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
A1808,〈國中教師對歷史教育的看法〉
A1809,〈中國史教育的新展望─以戰後臺灣經驗為參考架構〉
二、思想篇
A1810,〈戰後臺灣關於儒家思想的研究〉
A1811,〈徐復觀的思想史方法論及其實踐〉
A1812,〈儒家思想與戰後臺灣:回顧與展望〉
-------------------------------------------------------------------------------------------------------------------------------------------------------
A1700
黃俊傑 (與廖正宏合著),1992/01,《戰後臺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2)。
全書目錄:
A1701,〈序〉
A1702,〈第一章:序論〉
A1703,〈第二章:當前臺灣鄉村居民的價值取向〉
A1704,〈第三章:光復後農民的農業意識〉
A1705,〈第四章:當前農民的農業價值〉
A1706,〈第五章:農民性格與農業經營態度〉
A1707,〈第六章:光復後農民的社會意識〉
A1708,〈第七章:當前農民的社會政治價值與行為〉
A1709,〈第八章:農民運動與當前農民政治意識的覺醒〉
A1710,〈第九章:結論〉
A1711,〈附錄一:臺灣農民價值體系變遷之研究─農民問卷〉
A1712,〈附錄二:臺灣鄉村地區高中學生價值取向問卷表〉
Top↑
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
A1500
黃俊傑,1991/06,《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北:三民書局 ,
1991)。
全書目錄:
A1501,〈自序〉
A1502,〈導論〉
A1503,〈第一章:農復會的創立及其早期工作〉
A1504,〈第二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制度改革〉
A1505,〈第三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經濟的演變〉
A1506,〈第四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村社會的變遷〉
A1507,〈第五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技術的創新〉
A1508,〈第六章:農復會領導人的思想及其領導風格〉
A1509,〈第七章:農復會與臺灣經驗〉
A1510,〈結論〉
附錄
A1511,〈(一)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大事年表(1948-1979)〉
A1512,〈(二)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組織變遷表〉
A1513,〈(三)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歷任委員名單〉
Top↑

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
A1400
黃俊傑,1988/03,《臺灣農村的黃昏》(臺北:自立晚報社 ,1988)。
全書目錄:
A1401,〈自序:狂流中哪有靜止的浮萍─對當前臺灣農村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
一、歷史視野
A1402,〈稻作農業在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A1403,〈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對農業問題的看法〉
A1404,〈從歷史觀點談民意代表為農民謀福利的途徑─為各縣市召開「農業建設座談會」而作〉
二、農民文化
A1405,〈臺灣農村的黃昏─西部農村訪問記實〉
A1406,〈北美麥田裡的沉思─美國農場紀行〉
A1407,〈為「農建大軍」奠定社會基礎〉
A1408,〈如何整頓「農業建設大軍」─從社會及教育角度來思考〉
A1409,〈為農民創造一個豐富的精神文化環境─以文化活動提昇農民福利〉
A1410,〈坐等風調雨順,哪能稻穀滿倉─從農學研究的新取向談農民福利的提昇〉
A1411,〈農本主義的崩潰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A1412,〈「文化建設」聲中談鄉村發展策略〉
A1413,〈當前「鄉村文化建設」的展望〉
A1414,〈以農村復興帶動中國文化的更新〉
三、農村社會
A1415,〈當前鄉村建設的新挑戰〉
A1416,〈城鄉差距問題的本質及其對策〉
A1417,〈當前農業建設的非農業意義─兼談農業委員會應有的工作範圍〉
A1418,〈論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的非制度性因素〉
A1419,〈如何加強農業委員會的功能〉
A1420,〈積極培育鄉村領袖人才〉
A1421,〈現階段農業組織改革芻議〉
A1422,〈改變農村面貌應有的政策與措施〉
A1423,〈農業職業教育應重視社會課程〉
A1424,〈當前基層農會問題的癥結〉
Top↑

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
A1200
黃俊傑 (與廖正宏、蕭新煌合著), 1986/09,《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
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
全書目錄:
A1201,〈序〉
A1202,〈中文摘要〉
A1203,〈英文摘要〉
A1204,〈引論:光復後臺灣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回顧與展望〉
A1205,〈第一章: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A1206,〈第二章: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上)(1953-1972)〉
A1207,〈第三章: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下)(1973-1982)〉
A1208,〈第四章:立法委員與臺灣的農業問題和農業政策(1953-1982)〉
A1209,〈第五章:立委質詢農業內容所呈現的農民形象〉
A1210,〈第六章:臺灣省議會議員與臺灣的農業問題與農業政策
(1946-1981)〉
A1211,〈第七章:臺灣省議會議員對「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的反應
50 (1973-1981)〉
A1212,〈第八章:臺灣省議會議員農林質詢內容中所呈現的農民形象〉
A1213,〈第九章:農民及農業行政人員對農業政策之反應〉
A1214,〈第十章:農民對農家生活及農業之態度〉
A1215,〈第十一章:農業人力資源的變遷:兼論其農業政策的涵義〉
A1216,〈第十二章:結論〉
附錄
A1217,〈(一)「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研究農民問卷〉
A1218,〈(二)「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研究農業從業人員問卷〉
A1219,〈(三)「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農業政策對農民生活的影響」
研究問卷〉
-------------------------------------------------------------------------------------------------------------------------------------------------------
A1100 黃俊傑,1986/08,《中國文化史(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Top↑

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
A1000
黃俊傑(與楊懋春、蔡宏進、廖正宏合著 ),1983/03,《我國農業建設的
回顧與展望》(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
全書目錄:
A1001,〈序〉
A1002,〈近代中國農業發展與鄉村建設的思考〉
A1003,〈臺灣農業發展的探索〉
A1004,〈臺灣鄉村建設的反省〉
A1005,〈鄉村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
附錄
A1006,〈建立整合而均衡的農業政策〉
A1007,〈如何加強農村福利措施〉
Top↑

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
A0600
黃俊傑,1981/08,《沈宗瀚先生年譜》(臺北:東昇出版社,1981;臺北:
巨流,1990增訂新版)。
全書目錄:
A0601,許倬雲,〈序〉
A0602,〈自序〉
A0603,〈增訂新版自序〉
A0604,〈結論:沈宗瀚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看法─理想與現實的交融〉
年譜
A0605,〈上篇:克難苦學時期(1895-1926)〉
A0606,〈中篇:建設大陸農業時期(1927-1949)〉
A0607,〈下篇:發展臺灣農業時期(1949-1980)〉
附錄
A0608,〈沈宗瀚先生著作繫年〉
A0609,〈資料選輯〉
Top↑

編書
民國九十四年‧西元2005年
B3600
黃俊傑編,2005/04,《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全書目錄:
B3601,黃俊傑,〈編者引言〉
B3602,曾健民,〈光復初期臺灣的教育〉
B3603,藍博洲,〈光復初期的臺北學運(1945-1949)〉
B3604,徐秀慧,〈光復初期的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件〉
B3605,何義麟,〈 光復初期臺灣知識份子的日本觀(1945-1949)〉
B3606,朱雙一,〈 光復初期南洋華僑民主派的臺灣書寫:以新加坡《南僑
日報》為例〉
B3607,橫地剛著、金培懿譯,〈 一九四七年的「五四」文藝節:「緘默」
如何被打破〉
B3608,丸川哲史,〈 「去殖民地化」與「祖國化」:從《新生報》「橋」
副刊的論爭談其意涵〉
B3609,梅丁衍,〈光復初期的臺灣美術發展(1945-1949)〉
Top↑

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
B3200
黃俊傑(與李明輝、黎漢基合編),2004/8,《李春生著作集》,共五冊(臺北:南天書局,2004)
全書目錄:
第一冊
B3201,〈編者序〉
B3202,〈編例〉
B3203,〈東西哲衡〉
B3204,〈哲衡序編〉
第二冊
B3205,〈編者序〉
B3206,〈編例〉
B3207,〈主津新集〉
第三冊
B3208,〈編者序〉
B3209,〈編例〉
B3210,〈民教冤獄解〉
B3211,〈民教冤獄解續編補遺〉
B3212,〈宗教五德備考〉
B3213,〈聖經闡要講義〉
第四冊
B3214,〈編者序〉
B3215,〈編例〉
B3216,〈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B3217,〈天演論書後〉
附錄
B3218,(一)黃俊傑,〈李春生對天演論的批判及其思想史的定位─以
《天演論書後》為中心〉
B3219,(二) 古偉瀛,〈從棄地移民到日籍華人:試論李春生的日本經驗〉
B3220,(三)黃俊傑、古偉瀛,〈新恩與舊義之間: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
析〉
附冊
B3221,〈編者總序〉
B3222,〈李公小傳〉
B3223,〈傳記資料〉
B3224,〈相關大事年表〉
Top↑

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
B2600
B2600 
黃俊傑(與何寄澎合編),1999/12,《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9;2002年修訂一版)。
全書目錄:
B2601,陳維昭,〈序〉
B2602,何寄澎,〈序〉
B2603,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導論
B2604,余英時,〈文化多元化與普遍價值的尋求〉
B2605,許倬雲,〈臺灣文化發展軌跡〉
二、臺灣的文化發展:傳統與現代
B2606,陳昭瑛,〈啟蒙、解放與傳統:論二十年代臺灣知識份子的文化省思〉
B2607,周克勤,〈戰後國民政府與儒家思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B2608,廖咸浩,〈合成人羅曼史:當代臺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
互動〉
B2609,江宜樺,〈臺灣民主意識的變遷與挑戰〉
B2610,戴景賢,〈論臺灣當前之文化處境與影響其文化發展之因素〉
B2611,呂正惠,〈跨世紀臺灣文化發展的展望─「脫亞入歐」,還是回歸本
民族?〉
三、臺灣與大陸互動中的文化發展
B2612,宋光宇,〈二十世紀臺灣與大陸在宗教與教育的興衰變化〉
B2613,郭少棠,〈文化轉移與互動:從香港經驗看跨世紀兩岸三地文化互動〉
B2614,黃俊傑,〈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四、臺灣與世界互動中的文化發展
B2615,李弘祺,〈從現代化到全球化:論亞洲價值的意義及其有限性〉
B2616,石之瑜,〈二十一世紀民族主義與全球化潮流的本土臨摹〉
附錄
B2617,〈「科技、產業政策與跨世紀臺灣的文化發展」座談會紀錄〉
Top↑

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
B2300
黃俊傑(與 F. F. Tsao 合編),1998/09,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ollege Park: University Press of Maryland, 1998).
Contents:
B2301,Chun-chieh Huang、Feng-fu Tsao,〈Introduction〉
Section One:Macro-Politico-Economic-Aspect
B2302,Chun-chieh Huang,〈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war Taiwan Expericience from an Agrarian Perspective〉
B2303,Samuel C. Shieh,〈Unique Features of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1955-1995)〉
B2304,Sharon Lockwood,〈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stwar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B2305,Hungdah Chin,〈An Assessment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Two:Micro-Politico-Economic-Aspect
B2306,Yih-yun Hsu,〈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Postwar Taiwan: The Frustrations and Promises〉
B2307,Tzong-Ruey Shen,〈Modes of State Control of Labor Unions: An Analysis of the Taiwan Expericience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
Section Three:Education and Cultural Aspects
B2308,Thomas H.C. Lee,〈Chinese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s in Postwar Taiwan〉
B2309,Feng-fu Tsao,〈Postwar Literacy Programs in Taiwan: A Critical Review in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B2310,Chao-ying Chen,〈Confucianism in Taiwan: In the Past, at Present, in the Future〉
B2311,Chun-chieh Huang,〈The Existenti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ulture:Hsu Fu-Kuan's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
B2312,Jason Kuo,〈Art and Cultural Politics: Nihonga/Toyoga/Chiao-Ts'ai-Hua in Taiwan,1895-1983〉
Section Four:Taiwan-Mainland China-U.S. Relations
B2313,George H. Quester,〈Sources of American Attitudes about Taiwan and the Rest of China〉
B2314,Jaw Ling Joanne Chang,〈The Taiwan-Strait Crisis of 1995-1996: Cases and Lessons〉
B2315,Chun-Shan Shen,〈Reflections o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B2316,James Lilley,〈Security in Asia〉
Section Five:A Look At The Future
B2317,Yu-Ming Shaw,〈An Outlook for Taiwan's Future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A Personal Observation〉
B2318,Jason C. Hu,〈A View towards Peace and Progres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p↑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
B1800
黃俊傑編,1995/11,《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基金會,1995年起每年出版一冊)。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
全書目錄:
B1801,陳田錨,〈序〉
B1802,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總論篇
B1803,黃俊傑,〈戰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
二、歷史篇
B1804,戴寶村,〈打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
B1805,葉振輝,〈打狗英國領事館的空間規劃〉
B1806,溫振華,〈日據時代高雄地區人口的流動〉
B1807,吳文星,〈日據時期高雄地區社會領導階層之分析〉
B1807,許雪姬,〈二二八事件時高雄市的綏靖〉
三、文學篇
B1808,廖一瑾,〈清代與日據時期高雄古典詩壇的特色〉
B1809,黃俊傑,〈黃金川的情感世界與現實關懷〉
B1810,許俊雅,〈三臺才女黃金川及其詩〉
B1811,施懿琳,〈鐘理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精神〉
四、藝術篇
B1812,林育淳,〈劉啟祥習藝歷程及其早期畫風初探〉
B1813,鄭水萍,〈畫家張啟華與高雄白派區域風格的形成初探〉
B1814,鄭水萍,〈畫家洪根深與高雄黑派地區風格的形成初探〉
附錄
B1815,〈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紀錄 〉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第二輯》

全書目錄:
B1816,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背景篇
B1817,施懿琳,〈從朱仕玠《小琉球漫誌》看清乾隆時期的南臺灣〉
B1818,鄭水萍,〈愛河的生命史初探〉
二、日據篇
B1819,吳文星,〈日治初期日本學者眼中的高雄〉
B1820,鄭水萍,〈日據文獻中的高雄糖業及其結構影響〉
三、戰後篇
B1821,賴澤涵,〈光復初期臺灣政治社會變遷:回顧與展望〉
B1822,許雪姬,〈唐榮鐵工廠之研究─1940-1945〉
B1823,劉素芬,〈民國四十年代政府經濟政策與民營企業─唐榮
工廠改為公營之政策背景〉
B1824,郭繼生,〈戰後臺灣的美術與社會〉
B1825,許俊雅,〈從楊青矗小說看戰後臺灣社會的變遷〉
B1826,鄭水萍,〈高雄詩人畫家朱沉冬的里爾克認同〉
B1827,邱琳婷,〈邱潤銀的繪畫風格─以其作品中的「女性形
」為例〉
四、展望篇
B1828,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
B1829,黃俊傑,〈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
附錄
B1830,〈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紀錄〉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三輯》

全書目錄:
B1831,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產業篇
B1832,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糖業改革之序幕〉
B1833,吳季晏,〈台糖貿易路線之轉變與對岸政策(1895-1915)〉
B1834,鄭水萍,〈臺灣新糖業革命─橋仔頭糖廠典範的產生〉
B1835,戴寶村,〈陳中和與新興製糖株式會社之發展〉
B1836,紀振清,〈日本戰時統制經濟法下之臺灣糖業令〉
B1837,趙祐志,〈日據時期高雄地區企業的發展〉
B1838,蔡敦浩、張永佶,〈戰後高雄地區產業發展歷程〉
B1839,洪富峰,〈從賣水站景觀論高雄的生活環境品質〉
二、政治篇
B1840,朱浤源,〈光復初期高雄的軍事重建〉
B1841,張守真,〈陳啟川先生與高雄市政〉
三、文化篇
B1842,陳清香,〈戰後高雄地區佛教藝術的發展〉
B1843,洪泉湖,〈五十年來高雄的高等教育〉
B1844,黃俊傑,〈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
B1845,鄭水萍,〈臺灣的南方意識初探〉
B1846,〈附錄(一)第四屆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紀錄〉
B1847,鄭獲義,〈附錄(二)日據時代高雄地區之美術活動〉
B1848,李連墀,〈附錄(三)高雄港在國家經貿發展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

《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 第四輯》

全書目錄:
B1749,黃俊傑,〈編者引言〉
一、文化與藝術篇
B1850,陳昭瑛,〈清代臺灣鳳山縣的儒學教育〉
B1851,黃俊傑,〈日據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大陸經驗:「祖國意識的形成、內涵及其轉變〉
B1852,王見川,〈從意誠堂同善社所藏文物看陳中和家族的宗教信仰與勸善活動〉
B1853,邱琳婷,〈詩是心聲畫心影─鄭獲義與洪月嬌的高雄情懷〉
B1854,王靜霏,〈畫家劉耿一對於臺灣文化的認識以及宇宙人生之關懷〉
二、社會政治與經濟篇
B1855,湯熙勇,〈戰後初期高雄港的整建與客運貨輪〉
B1856,朱浤源、沈克勤,〈孫立人與高雄「郭廷亮匪諜案」真相〉
B1857,蔡采秀,〈高屏地區客家聚落的發展〉
B1858,洪富峰、孔令嘉,〈論高雄地區採砂石場景觀:經濟地理的觀點─兼論城鄉發展失衡〉
三、社區文化篇
B1859,鄭水萍,〈橋仔頭鄉土史的滄桑─橋仔頭歷史意識的產生〉
B1860,吳旭峰,〈社區取向的聚落公共空間營造─五里林糖廠舊鐵道用地再利用的營造經驗〉
B1861,郭瑞坤,〈高雄市鹽埕區社區總體營造經驗─以重振鹽埕風華為例〉
B1862,吳幸蓉,〈民間社團與社區成人教育─以橋仔頭文史協會為例〉
B1863,林朝鵬,〈燕巢我的家鄉─從社區參與的經驗談起〉
B1864,蔣耀賢,〈高雄市橋頭鄉社區總體營造過程〉
B1865,魏聰州,〈鹽埕、鹽埕文化協會、生態博物館〉

-------------------------------------------------------------------------------------------------------------------------------------------------------
B1700
黃俊傑(與 Erik Zurcher 合編),1995/08,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E. J. Brill).
B1701,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rcher,〈Cultural Notions of Space and Time in China〉
B1702,Kuang-Ming Wu,〈Spatiotemporal Interpenetration in Chinese Thinking〉
B1703,Christoph Harbsmeier,〈Some Notions of Time and of History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 〉
B1704,Chun-Chieh Huang ,〈Historical Thinking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from the Three Dynasties〉
B1705,Li-Chen Lin,〈The Notions of Time and Position in the Book of Change and Their Development〉
B1706,Kristofer Schipper,〈The Inner World of the Lao-tzu chung-ching〉
B1707,Erik Zurcher,〈In the Beginning:17th-Century Chinese Reactions to Christian Creationism〉
B1708,Catherine Jami,〈Western Devices for Measuring Time and Space:Clocks and Euclidian Geometry in Late Ming and Ching China〉
B1709,Eduard B. Vermeer,〈Notion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Early Ching:The Writers of Ku Yen-wu、Hsu Hsia-Ko、Ku Tsu-yu and Chang Hsueh-Cheng〉
B1710,Pao-Chen Chen,〈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s of Han and the Six Dynasties〉
B1711,Lloyd Haft,〈Timeless in Time:Perspective-Building Devices in Yuan Ling-yeh's Poetry〉
B1712,Michael Loewf,〈The Cycle of Cathay:Concepts of Time in Han China and Their ProblemsB1713,Chang-Tze Hu,Historical Time Pressure:An Analysis of Min Pao(1905-1908)〉
B1714,Chi-Peng Ho,〈The Lament for Autumn:A Type of Time-Space Consciousness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B1715,Wilt L. Idema,〈Time and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Fiction〉
B1716,Yih-Yuan Li,〈Notions of Time、Space and Harmony in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B1717,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urcher,〈Contributors〉
Top↑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
B1400
黃俊傑(與沈君山合編),《耕耘歲月:沈宗瀚先生自傳及其他》(臺北:正中書局,1993)。
B1401,沈君山,〈序:為父親編纂《耕耘歲月》〉
B1402,黃俊傑,〈序:凡辛勤播種的,必歡呼收割〉
一、沈宗瀚先生自述
B1403,沈君山,〈前言〉
B1404,〈故鄉與家庭〉
B1405,〈家鄉的教育〉
B1406,〈筧橋甲種農校〉
B1407,〈北京農業專門學校〉
B1408,〈五年教學生涯〉
B1409,〈遊學美國及研究〉
B1410,〈中年生活與家庭〉
B1411,〈晚年生活與家庭〉
B1412,〈退休後的生活與工作〉
附錄
B1413,洛夫著,沈君山譯,〈《一個農業改革者的自傳》序〉
B1414,胡適,〈介紹一本最值得讀的自傳〉
二、沈宗瀚先生文選
B1415,沈君山,〈前言〉
B1416,〈父喪週年紀念文〉
B1417,〈我的老師陳宗一先生〉
B1418,〈憶徐寶謙博士〉
B1419,〈悼亡室陳君品芝〉
B1420,〈妻的生日〉
B1421,〈君山台大畢業感言〉
B1422,〈君岳返國省親贈言〉
B1423,〈八仙祝壽〉
附錄
B1424,沈慈源,〈父親〉
B1425,沈慈輝,〈父親節賀詞〉
三、懷念沈宗瀚先生
B1426,沈君山,〈前言〉
B1427,沈劉廷芳,〈一週年˙慰夫君〉
B1428,沈劉廷芳,〈十週年˙給夫君〉
B1429,沈慈恩,〈遙寄父親〉
B1430,沈慈蔭,〈尋覓著爹爹的足跡前行〉
B1431,沈君岳,〈父親與我〉
B1432,沈慈源,〈給父親的一封信〉
B1433,沈慈輝,〈給在天國的爹爹〉
B1434,潘永恩,〈爺爺─一個中國農民的僕人〉
B1435,潘永恩,〈給爺爺的信〉
B1436,〈懷念父親〉
四、懷念沈驪英女士
B1437,沈君山,〈前言〉
B1438,沈宗瀚,〈亡妻沈君驪英行述〉
B1439,沈宗瀚,〈哭驪英賢儷〉
B1440,沈宗瀚,〈哭亡妻沈君驪英〉
B1441,謝家聲,〈悼沈驪英技正〉
B1442,費孝通,〈一封未拆的信〉
B1443,冰心,〈悼沈驪英女士〉
B1444,董必武,〈挽沈驪英女士〉
B1445,沈驪英,〈一個職業婦女的一天工作〉
B1446,沈驪英,〈十年改良小麥之一得〉
B1447,沈君山,〈打菩薩〉
附錄
B1448,〈沈驪英先生遺著目錄〉
B1449,沈君山,〈補記〉
五、沈宗瀚先生農業學術與思想
B1450,黃俊傑,〈前言〉
B1451,李登輝,〈沈宗瀚先生的農業思想〉
B1452,蔣彥士,〈以發展中國農業為職志的沈宗瀚先生〉
B1453,馬保之,〈教育事業與研究工作〉
B1454,謝森中,〈協調合作與科技整合〉
B1455,盧良恕,〈在沈宗瀚先生農業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B1456,張乃鳳,〈沈宗瀚先生農業學術思想片段〉
B1457,莊巧生,〈憶沈宗瀚、沈驪英先生在教學科研上的幾件事〉
B1458,黃俊傑,〈沈宗瀚先生的農業思想及其領導風格〉
附錄
B1459,沈君山,〈初次重返大陸的感想〉
B1460,黃俊傑,〈沈宗瀚先生大事年表〉
-------------------------------------------------------------------------------------------------------------------------------------------------------
B1300
黃俊傑(與Stevan Harrell合編),1993/12,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Boulder﹐Colorado : Westview Press,1994)
Contents:
B1301,Sun Chen,〈Foreword〉
B1302,Huang Chun-chieh,〈Acknowledgment〉
B1303,Huang Chun-chieh、Stevan Harrell,〈Introduction: Change and
Contention in Taiwan's Cultural Scene〉
Part I:Culture in “Crisis”:Views of the Past and Outlooks for the Future
B1304,Edwin A. Winckler,〈Cultural Policy on Postwar Taiwan〉
B1305,Thomas B. Gold,〈Civil Society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B1306,Huang Chun-chieh、Wu kuang ming,〈Taiwan and Confucian
Aspiration: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rt II:Cultural at the Individual Level:Education and Attitudes
B1307,Sun Chen,〈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Postwar Taiwan〉
B1308,Huang Chun-chieh,〈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Postwar Taiwan〉
Part III:culture with a Small c: Everyday Life
B1309,David K. Jordan,〈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opular Practice of Religion〉
B1310,Stevan Harrell,〈Playing in the Valley: A Metonym of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B1311,Hsieh Shih-chung,〈Tourism, Formula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thnicity: A Study of the Daiyan Identity of the Wulai Atayal〉
Part IV:Cultural with a Big C: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B1312,Chu Yen,〈Sociocultural Change in Taiwan as Reflected in Short Fiction,
1979-1989〉
B1313,Michelle Yeh,〈Modern Poetry in Taiwan: Continuities and Innovation〉
B1314,Jason C. Kuo,〈Painters of the Postwar Generation in Taiwan〉
B1315,Sung Mei-hwa,〈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mporary Fiction of
Taiwan〉
Top↑

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
B1100
黃俊傑,1991/10,《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1991)。
全書目錄:
B1101,蔣彥士、謝森中,〈序〉
B1102,〈王友釗先生訪問紀錄〉
B1103,〈朱海帆先生訪問紀錄〉
B1104,〈李崇道先生訪問紀錄(一)〉
B1105,〈李崇道先生訪問紀錄(二)〉
B1106,〈李國鼎先生訪問紀錄〉
B1107,〈李登輝先生訪問紀錄〉
B1108,〈邱茂英先生訪問紀錄〉
B1109,〈馬保之先生訪問紀錄〉
B1110,〈陳人龍先生訪問紀錄〉
B1111,〈張訓舜先生訪問紀錄〉
B1112,〈張憲秋先生訪問紀錄〉
B1113,〈畢林士先生訪問紀錄(一)〉
B1114,〈畢林士先生訪問紀錄(二)〉
B1115,〈楊繼曾先生訪問紀錄〉
B1116,〈蔣彥士先生訪問紀錄(一)〉
B1117,〈蔣彥士先生訪問紀錄(二)〉
B1118,〈歐世璜先生訪問紀錄〉
B1119,〈謝森中先生訪問紀錄(一)〉
B1120,〈謝森中先生訪問紀錄(二)〉
B1121,〈謝森中先生訪問紀錄(三)〉
附錄
B1122,沈君山,〈關於農復會歷史的幾點看法〉
Top↑

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
B1000
黃俊傑(與賴澤涵合編),1991/10,《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全書目錄:
B1001,麥朝成,〈序言〉
B1002(A1812),黃俊傑,〈儒家思想與戰後台灣:回顧與展望〉
B1003,蔣年豐,〈戰後台灣經驗與唐君毅、牟宗三思想中的黑格爾〉
B1004,古偉瀛,〈嘉南大圳在光復初期的人事變遷:台灣史關鍵時期
的農田水利管理〉
B1005,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的反省〉
B1006,陳伯璋,〈台灣四十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反省與檢討〉
B1007,陳舜芬,〈光復後台灣地區高等教育設校政策之探討〉
B1008,林忠正,〈台灣勞動市場的最近發展〉
B1009,王德睦、陳寬政,〈台灣地區的勞動力老化〉
B1010,吳瓊恩,〈台灣四十年來行政組織理性型模的批判及其未來改
革方向〉
B1011,繆全吉,〈官僚體制發展經驗的剖析〉
B1012,顧長永,〈我國發展對外關係的模式:一九七O~一九九O〉
-------------------------------------------------------------------------------------------------------------------------------------------------------
B0900
黃俊傑編,1991/06,《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三民書局)。
全書目錄:
B0901,謝森中、蔣彥士,〈序〉
B0902,〈自序〉
B0903,〈凡例〉
B0904,〈第一章:近代中國農業問題與農復會的創立〉
B0905,〈第二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制度的改革〉
B0906,〈第三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經濟發展〉
B0907,〈第四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技術的創新〉
B0908,〈第五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村社會〉
B0909,〈第六章:農復會與外島農業發展〉
B0910,〈第七章:農復會與國際農業交流〉
B0911,〈第八章:農復會與戰後臺灣經驗〉
Top↑

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
B0800
黃俊傑編,1984/11,《面對歷史的挑戰–沈宗瀚與我國農業現代化》(臺北:幼獅出版公司)。
全書目錄:
B0801,李登輝,〈序〉
一、背景篇
B0802,黃俊傑,〈編者引言〉
B0803,張朋園,〈中國現代化初期的阻力與助力〉
B0804,沈宗瀚,〈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開始〉
B0805,沈宗瀚,〈抗戰時期的糧食生產與分配〉
B0806,沈宗瀚,〈臺灣農業發展政策之蛻變〉
B0807,李登輝、謝森中,〈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投入產出及生產力
之研究〉
B0808,李登輝,〈臺灣農業政策與農村建設〉
B0809,李崇道,〈論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農地改革政策〉
B0810,黃俊傑,〈臺灣省議會議員對農業政策的看法民國三十五年至
七十年〉
二、論述篇
B0811,黃俊傑,〈編者引言〉
B0812,蔣彥士,〈導論:以發展中國農業為職志的沈宗瀚先生〉
B0813,馬保之,〈教育事業與研究工作〉
B0814,歐世璜,〈評論〉
B0815,張訓舜,〈農業推廣〉
B0816,李崇道,〈評論〉
B0817,王友釗,〈政策與計畫之擬定〉
B0818,張憲秋,〈評論〉
B0819,謝森中,〈協調合作與科技整合〉
B0820,高希均,〈評論〉
B0821,黃俊傑,〈洛夫、沈宗瀚與中美作物育種改良計畫〉
B0822,張朋園,〈中國現代史上的沈宗瀚先生〉
B0823,黃俊傑,〈結論:沈宗瀚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看法〉
B0824,許倬雲,〈跋〉
Top↑

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
B0500
黃俊傑(與沈君山 合編),《鍥而不捨:沈宗瀚先生的一生》(臺北:時報,1981)。
全書目錄:
B0501,沈君山,〈《鍥而不捨》出版前言〉
一、自述
B0502,〈第一章:故鄉與家庭〉
B0503,〈第二章:家鄉的教育〉
B0504,〈第三章:筧橋甲種農校〉
B0505,〈第四章:北京農業專門學校〉
B0506,〈第五章:五年教學生涯〉
B0507,〈第六章:遊學美國及研究〉
B0508,〈第七章:中年生活與家庭〉
B0509,〈第八章:晚年生活與家庭〉
B0510,〈第九章:退休後的生活與工作〉
二、文選
B0511,〈我為何學農〉
B0512,〈我最難的功課─自修英文〉
B0513,〈我為何信上帝〉
B0514,〈父喪週年紀念文〉
B0515,〈哭驪英賢儷〉
B0516,〈悼亡室陳君品芝(二七之辰紀念)〉
B0517,附,〈沈宗瀚先生民國六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日記〉
B0518,〈妻的生日〉
B0519,〈君山台大畢業感言〉
B0520,〈君岳返國省親贈言〉
B0521,〈送慈源行並示博榮笛生慈輝〉
B0522,〈慈暉十四歲生日贈言〉
B0523,〈我的老師陳宗一先生〉
B0524,〈憶徐寶謙博士〉
B0525,〈悼念何淬廉先生〉
B0526,〈懷念吳達詮先生〉
B0527,〈悼念錢天鶴兄〉
B0528,〈敬悼湯惠蓀兄〉
B0529,〈悼念金陽鎬兄〉
B0530,〈悼念鄭仲孚博士〉
B0531,〈悼念沈剛伯兄〉
附錄(一):序文書評
B0532,洛夫著,沈君山譯,〈《一個農業改革者的自傳》序〉
B0533,附:黃俊傑,〈洛夫、沈宗瀚與中國作物育種改良計畫〉
B0534,胡適,〈介紹一本最值得讀的自傳〉
B0535,錢天鶴,〈《克難苦學記》跋〉
B0536,沈剛伯,〈《沈宗瀚自述》序〉
B0537,林海音,〈青年應一讀《克難苦學記》〉
B0538,彭歌,〈好人半從苦中來〉
B0539,彭歌,〈農業先生〉
B0540,彭歌,〈道與人〉
B0541,唐如松,〈介紹沈宗瀚先生的《克難苦學記》〉
B0542,遊星,〈我讀《克難苦學記》〉
B0543,薛立敏,〈沈宗瀚著《晚年自述》讀後〉
Top↑

 

期刊論文
民國九十四年‧西元2005年
1. C0513,黃俊傑,2005/06,〈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對中國前途的看法:以1920年代「中國改造論」的辯論為中心〉,收入賴澤涵、朱德蘭編《歷史視野中的兩岸關係(1895~1945)》(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6月)。
2. C0503,黃俊傑,2005/01,〈李春生生命中的兩項抉擇〉,《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1期,頁55-66。
Top↑

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
1. C0405,黃俊傑,2004/06,〈十九世紀末日本人的台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與內藤湖南為例〉,《開放時代》(廣州:開放時代雜誌社,2004年6月), 第171期。
Top↑

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
1. C0003,黃俊傑,2000/01,〈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第144期。
Top↑

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
1. C9804,黃俊傑,1998/11,〈戰後臺灣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收入:李明輝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頁155-194。
2. C9801,Chun-chieh Huang,1998/09,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war Taiwan Expericience from an Agrarian Perspective”in Chun-chieh Huang & F. F. Tsao eds., 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ollege Park: University Press of Maryland, 1998).
Top↑

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
1. C9710,黃俊傑,1997/12,〈戰後臺灣儒學的保守思想傾向-以「孔孟月刊」為中心〉,《台大歷史學報》,第21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7),頁273-294。
2. C9709,Chun-chieh Huang, 1997/12, “Agriculture as Agri-culture for 21st-Century Taiwan,”《文史哲學報》第46期(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7)。
Top↑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
1. C9512,黃俊傑,1995/11,〈戰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收入: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一)》(高雄:陳中和基金會,1995年起每年出版一冊)。
2. C9505,黃俊傑,1995/03,〈戰後臺灣の近代化とその展望──儒家思想の關連を著目して〉,《町田三郎教授退官記念中國思想史論叢》(福岡:町田三郎教授 退官紀念論文集刊行會,1995年)。
Top↑

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
1. C9403,黃俊傑,1994/07,〈李春生對天演論的批判及其思想史的定位--以「天演論書後」為中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4卷第2期。
2. C9401,黃俊傑,(與古偉瀛合撰),1994/06,〈新恩與舊義之間:日據時期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析〉,《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3. C9401,Chun-chieh Huang, 1994/03, “Industr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in Richard H. Brown ed.,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Experiences in East Asia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1994).
Top↑

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
1. A2005,黃俊傑,1992/11,〈光復初期臺灣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幾個問題:雷正琪函件解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卷1期(1992)。
2. A1810,黃俊傑,1991/06,〈戰後臺灣における儒學思想研究の概況について〉,《中國─社會の文化》(東京:東大中國學會)第6號 (馬淵昌也譯)。
Top↑

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
1. A1707,黃俊傑,1991/03,〈戰後臺灣における農民社會意識の變遷〉,《日本大學研究紀要》(東京:日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第42號 (館野正美譯)。
2. A2004,黃俊傑,1993/11,〈光復初期土地改革前後自耕農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Top↑

民國七十九年‧西元1990年
1. A1707,黃俊傑,1990/09,〈戰後臺灣農民社會意識的變遷〉,《臺灣風物》40卷3期。
Top↑

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
1. A1703,Chun-chieh Huang, 1986/08,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rality: Value Orientations of Farmers in Taiwan," in Joseph P. L. Jiang ed., 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 A Symposium, Taipei.
Top↑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
1. A1204,黃俊傑,1985/12,〈光復後臺灣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回顧與展望〉,《臺灣地區社會與文化發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