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書‧ 論文 編書
說明: 本網站的著作電子檔均為PDF格式檔案,請預先下載Adobe Acrobat Reader,以便閱讀。
-----------------------------------------------------------------------------------------------------------------------------------------------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7 1996 1995   1993 1992 1991  
  1988 1987 1986     1983 1982 1981 1980
    1977        

民國一百壹拾貳年.西元2023年
A73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A. Tucker eds., Confucianis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öttingen: V&R unipress, 2023)。
●Chun-chieh Huang / John A. Tucker: Introduction
●Roger T. Ames: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Family Feeling as a Resource for a New Geopolitical Order
●Torbjörn Lodén: Confucianism and the Global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an T. Wood: Confucian Democr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Jana S. Roker: Confucian Ethics of Relations and Alternative Model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Periods of Crises
●John A. Tucker: Toward a More Compassionate Economic Order: The Confucian Imperative for Greater Wealth Equity
民國一百壹拾壹年.西元2022年
A72
黃俊傑編:《儒家思想與21世紀的對話》(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22年)。
序 儒家思想在21世紀的使命 - 孫 震
導 論 黃俊傑
壹、 西方現代性危機與儒家倫理在21世紀的新意義 - 林遠澤
貳、 儒家的心性論及其在21世紀中的意義 - 蔡振豐
參、 朱子學能對21世紀提供什麼精神資源?- 黃俊傑
肆、 全球化時代下的陽明學的意義 - 陳立勝
伍、 儒家正統異端論及其21世紀新意義 - 許怡齡
陸、 儒家聖賢觀及其意象論內涵 - 林維杰
柒、 朝鮮儒學的核心價值及其21世紀新意義 - 楊祖漢
捌、 日本儒學的核心價值及其21世紀新意義 ——以荻生徂徠的人觀、教育論為探討中心 - 藤井倫明 金培懿
玖、 脆弱中的堅韌:儒家感通論如何面對新世紀挑戰 - 黃冠閔
拾、 公德、私德之分與儒家傳統 - 李明輝
拾壹、 當代陽明心學與儒商文化的發展及其意義 - 張崑將
拾貳、 徐復觀與盧卡契對現代主義的批判 - 陳昭瑛
拾參、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探求過程中對陽明學評價之變遷 - 緒形康
A71
黃俊傑 著:《深叩孔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年)。
第一講 導論
第二講「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第三講 人應如何學習?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第四講「自我」是什麼?人應如何轉化「自我」?
第五講 人應如何思考婚姻及家庭?
第六講 在二十一世紀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安立合理的政治體制?
第七講 在二十一世紀「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張力中如何抉擇?
第八講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如何維持友誼?「自我」與「他者」如何互動?
第九講 在二十一世紀「自由」與「秩序」的張力之中,人應如何安身立命?
第十講 人如何面對死亡?
第十一講 人如何面對宗教信仰?
第十二講 結論
A70
黃俊傑著:《孟學思想史論》(卷3,韓日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2年)。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A69
黃俊傑著,吉田絵里(訳)、工藤卓司(監訳):《東アジア儒家仁学史論》(福岡:集広舎,2022年)(《東亞儒家仁學史論》日文譯本)。
第1部 理論基礎(導論/ 東アジア儒学の新視野とその方法論上の問題)
第2部 儒家の「仁」学の起点と内容(東アジア儒家における「仁」学の起点―修身理論の核心的概念
第3部 仁政理論及びその実践について(東アジア儒家政治思想における「仁政」論述及びその理論問題
第4部 結論
A68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2,中國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2年增訂新版)。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民國一百壹拾年.西元2021年
A67
황준걸(黃俊傑)著,정선모(鄭墡謨)譯:《대만의 역사와 정체성을 찾아서 대만의식과 대만문화》(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首爾:成均館大學出版部,2021年1月出版)。
A66
황준걸(黃俊傑)著,신정근(辛正根)、안성수(安城秀)、김선혜(金善惠)等譯:《유가사상과 중국적 역사사유》(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유교문화총서21)(首爾:成均館大學出版部,2019年12月出版)。
●서론 유가의 인문정신 전통과 중국의 역사학
●1. 제1장 중국 전통 역사 사상 속의 시간 개념과 그 특질
●2. 제2장 중국의 역사 서술에서 사론史論의 작용과 이론적 문제
●3. 제3장 중국 고대에서 유가적 역사 사유의 방법과 운용
●4. 제4장 유가적 담론 속의 역사 서술과 보편 원칙
●5. 제5장 유가적 역사 서술의 특성: 주희의 역사 서술에서 성왕의 모범
●6. 제6장 유가적 역사 해석의 이론적 기초: 주희의 중국 역사에 대한 해석
民國一百零八年.西元2019年
A65
Chun-chieh Huang, Jan Vrhovski 譯: The Debate and Confluenc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East Asia: A Historical Overview (Göttingen: V&R unipress, 2020).
●Introduction
●1. A Historical Review of East Asian Confucian-Buddhist Debates
●2. Common Topics of the East Asian Confucian-Buddhist Debates and the Buddhists’ Responses
●3. Discursive Strategies in Debate and Confluenc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East Asia
●4. Conclusion
A64
Chun-chieh Huang, Diana Arghirescu譯: Xu Fuguan in the Context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2019).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英文譯本)
● CHAPTER 1 Xu Fuguan, Historian of Chinese Thought: Hi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 CHAPTER 2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 Xu Fuguan’s Place in CHAPTER
● CHAPTER 3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I: Xu Fuguan in the Context of Twentieth-Century Japan and Taiwan
● CHAPTER 4 A Reference System for the Renewal of Chinese Culture, I: Xu Fuguan’s Commentaries on Western Contemporary Culture
● CHAPTER 5 A Reference System for the Renewal of Chinese Culture, II: Xu Fuguan’s Commentaries on Japanese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 CHAPTER 6 Classical Confucianism and the Renewal of Chinese Culture: Xu Fuguan’s New Interpretation
●CHAPTER 7 Conclusion

A63
黃俊傑:《東亞儒學探索》(貴陽:孔學堂書局,2019年)
民國一百零七年.西元2018年
A62
黃俊傑:2018/9,《思想史的観点からみた東アジア》,藤井倫明譯(東京:風響社,2018年)(《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日文譯本)。
●自序 1
●第一章 東アジア近世の思想交流における概念の類型とその移動
●第二章 東アジアという視点から見た中国の歴史思惟におけるキーワード
●第三章 中・朝の歴史における儒教知識と政治権力の関係
●第四章 朝鮮時代の君臣間の対話における孔子と『論語』──論述の脈絡と政治作用
●第五章 東アジアの世界から見た江戸時代の儒者の倫理学的立場
●第六章 石介と浅見絅斎の「中国」論述とその理論的基礎
●第七章 東アジアの儒教的教育哲学が二一世紀にもたらすもの
●第八章 王道文化と二一世紀における大中華の道
●第九章 孫文の思想とその二一世紀における意義
●第一〇章 思想史的観点から考える東アジア研究の方法論──山室信一理論の再検討
A61
黃俊傑:2018/6,《儒教と革命の間──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徐復観》,緒形康譯(福岡:集広舎,2018年)(《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日文譯本)。
●おもな目次
●【第一章】 思想史家、徐復観
●【第二章】 伝統的な中国文化の回顧と展望(Ⅰ)
●【第三章】 伝統的な中国文化の回顧と展望(Ⅱ)
●【第四章】 中国文化を創造するさいの参照システム(Ⅰ)
●【第五章】 中国文化を創造するさいの参照システム(Ⅱ)
●【第六章】 古典儒教と中国文化の革新
●【第七章】 結論
●付論 『中国人性論史・先秦篇』における方法論の立場とその革新
●徐復観著作10選

A60
Chun-chieh Huang, Jan Vrhonski tr., IDEJNOZGODOVINSKE PERSPEKTIVE VZHODNE AZIJE (Ljubljana : Znanstvena zalozba Filozofske fakultete, 2017)(《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斯洛維尼亞文譯本)
民國一百零六年.西元2017年
A59
黃俊傑著,2017/03,Pio Garcia譯 :《Los Confucianismos de Asia Oriental》(Bogotá: Universidad Externado De Colombia, 2017)(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西班牙文譯本)
●PRIMERA PARTE LAS NUEVAS PERSPECTIVAS SOBRE LOS CONFUCIANISMOS ESTEASIÁTICOS
●CAPITULO PRIMERO Las interpretaciones de los clásicos confucianos y el poder político en Asia Oriental: una investigación de las Analectas y Mencia
●CAPITULO SEGUNDO Sobre el giro contextual en la interpretación de los clásicos confucianos durante la era Tokugawa Japón: tipos y problemas
●CAPITULO TERCERO Las esferas públicas y privadas en los confucianismos de Asia Oriental
●CAPITULO CUARTO El papel del aprendizaje Dasan en la conformación del confucianismo esteasiático: una perspectiva del siglo XXI
●SEGUNDA PARTE LOS TEXTOS CONFUCIANOS EN LOS CONTEXTOS DE ASIA ORIENTAL
●CAPITULO QUINTO Comentarios de Zhu Xi a las Analectas 4.15 y 15.3 Y a sus críticos: una perspectiva histórica
●CAPITULO SEXTO Recepción y reinterpretación del Tratado sobre la benevolencia de Zhu Xi en Japón tokugawa
●CAPITULO SIOPTIMO El mundo confuciano del pensamiento del siglo XVIII en Asia Oriental: una perspectiva comparada
●CAPITULO OCTAVO Las Analectas según lto Jinsai
●CAPITULO NOVENO Las Analectas según Shibusawa Eichi
●CAPITULO DECIMO Qué ignoró Itó Jinsai en su interpretación del Mencio?
●CAPITULO UNDIOCIMO La teoría de Mencio de nutrir el qi según Yamada Hokoku: una perspectiva histórica
●CAPfTULO DUODÉCIMO La idea de zhongguo y su transformación en los contextos de la primera etapa del Japón moderno y del Taiwán contemporáneo
●EPILOGO
●APÉNDICE
●BIBLIOGRAFfA
A58
黃俊傑著,2017/03,《東亞儒家仁學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3月)。
民國一百零五年.西元2016年
A57
黃俊傑,2016/12,《중국맹자학사》(中國孟子學史)咸泳大(譯)(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2016)
A44-2
黃俊傑,2016/12,《儒家思想と中国歴史思惟》(工藤卓司 監訳,池田辰彰 ,前川正名 訳)( 東京:株式会社 風響社,2016)

自序
序論 儒家人文精神の伝統と中国史学
●第一部 中国歴史思惟の核心とその現れ
第一章 中国伝統歴史思想に見られる時間の概念とその特質
第二章 中国歴史著作中の史論の作用とその理論について
●第二部 儒家思想と中国歴史思惟の展開
第三章 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儒家の歴史的思惟の方法とその運用
第四章 儒家言論中の歴史叙述と普遍的理法
第五章 儒家的歴史叙述の特質――朱子の歴史叙述における聖王典範
第六章 儒家的歴史解釈の理論基礎――朱子の中国史解釈
●第三部 中国歴史思惟の近代的転化
第七章 錢穆史学の「国史」観と儒家思想
結論 儒家思想と伝統中国の歴史思惟における人文精神
付録一 中国歴史思惟の特徴
附録二 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における朱子「理一分殊」説の新たな意義と挑戦

A56
黃俊傑,2016/11,《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自序
壹、東亞近世思想交流中概念的類型及其移動
貳、從東亞視域論中國歷史思維的幾個關鍵詞
參、中韓歷史中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
肆、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孔子與《論語》:論述脈絡與政治作用(14-19 世紀)
伍、從東亞視域論德川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
陸、石介與淺見絅齋的中國論述及其理論基礎
柒、東亞儒家教育哲學及其21 世紀的新啟示
捌、王道文化與21 世紀大中華的道路
玖、孫中山思想及其21 世紀的新意義與新啓示
拾、從思想史視野論東亞研究的幾個方法論問題:山室信一理論的再思考

A55
黃俊傑,2016/11,《沈宗瀚先生年譜》(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許序...... 許倬雲
增訂新版自序
新版說明

一、序論
二、從傳統式農業到現代化農業:沈宗瀚對發展中國大陸農業的看法
三、技術創新與制度改革:沈宗瀚對臺灣農業發展的看法
四、沈宗瀚農業改良思想的特質
五、結語

年 譜
上篇:克難苦學時期(1895-1926)
中篇:建設大陸農業時期(1927-1948)
下篇:發展臺灣農業時期(1949-1980)
附 錄
一、沈宗瀚先生著作繫年
二、資料選輯

A54
황쥔지에(黃俊傑), 2016/05, 대만의 현대화-역사문화적 회고와 전망(台灣的現代化—歷史文化的回顧及展望) (강준영(康峻榮), 장영희(張榮熙), 안성수(安城秀)譯(首爾:韓國外國語大學知識出版院,2016年5月)

● 한글판 서문
● 저자 서문
● 제1장 전후(戰後) 대만의 사회문화적 전환: 현상과 해석
● 제2장 토지개혁이 대만 농촌과 농민에게 가져온 충격
● 제3장 전후 초기 토지개혁 전후의 자경농과 당면한 문제들
● 제4장 전후 초기 토지개혁 과정 중의 몇 가지 문제점 ― 울프 라진스키의 서신 분석을 통해
● 제5장 전후 대만 농촌 사회문화 발전의 해석 ― 양마오춘의 관점과 한계
● 제6장 유교적 전통과 21세기 대만의 전망
● 제7장 역사의식과 21세기 양안관계의 전망
● 제8장 21세기 대만의 신문화: 함의, 문제, 비전

A34-2
Chun-chieh Huang, 2016/02, Lý niệm và kinh điển Nho gia trong giao lưu văn hóa Đông Á: Tương hỗ, chuyển biến và dunghợp 東亞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 (陶氏心慶、裴英掌譯(河內:河內國家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
A53
Chun-chieh Huang,2016/02,Vzhodnoazijska konfucijanstva – besedila v kontekstih, translated by Gašper Kvartič and Sebastjan Vöröš (Ljubljana, Slovenia: Znanstvena založba Filozofske fakultete Univerze v Ljubljani, 2016)
A52
黃俊傑,2016/03,《東亞儒家人文精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全文

目次:
【導論篇】
● 第一講 為什麼在21世紀必須重溫儒家人文精神?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形成】
● 第二講 總論:東亞儒家傳統中的人文精神
● 第三講 孔子的生命智慧
● 第四講 孟子的生命智慧
● 第五講《大學》的生命智慧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對照系統】
● 第六講《道德經》的生命智慧
● 第七講 禪宗的生命智慧
● 第八講《心經》的生命觀
● 第九講 華嚴宗的生命智慧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 第十講 朱子的人文精神(1):「理一分殊」說
● 第十一講 朱子的人文精神(2):「仁」說及其在日本與朝鮮的迴響
● 第十二講 中國史學傳統中的儒家人文精神
● 第十三講 中國儒家人文思想中的「自我」與「他者」:朱舜水與徐復觀的日本觀之比較
● 第十四講 儒家人文傳統在現代臺灣:發展與問題
【結論】
●第十五講 結論: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

民國一百零五年.西元2016年
A57
黃俊傑,2016/12,《중국맹자학사》(中國孟子學史)咸泳大(譯)(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2016)
A44-2
黃俊傑,2016/12,《儒家思想と中国歴史思惟》(工藤卓司 監訳,池田辰彰 ,前川正名 訳)( 東京:株式会社 風響社,2016)

自序
序論 儒家人文精神の伝統と中国史学
●第一部 中国歴史思惟の核心とその現れ
第一章 中国伝統歴史思想に見られる時間の概念とその特質
第二章 中国歴史著作中の史論の作用とその理論について
●第二部 儒家思想と中国歴史思惟の展開
第三章 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儒家の歴史的思惟の方法とその運用
第四章 儒家言論中の歴史叙述と普遍的理法
第五章 儒家的歴史叙述の特質――朱子の歴史叙述における聖王典範
第六章 儒家的歴史解釈の理論基礎――朱子の中国史解釈
●第三部 中国歴史思惟の近代的転化
第七章 錢穆史学の「国史」観と儒家思想
結論 儒家思想と伝統中国の歴史思惟における人文精神
付録一 中国歴史思惟の特徴
附録二 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における朱子「理一分殊」説の新たな意義と挑戦

A56
黃俊傑,2016/11,《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自序
壹、東亞近世思想交流中概念的類型及其移動
貳、從東亞視域論中國歷史思維的幾個關鍵詞
參、中韓歷史中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
肆、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孔子與《論語》:論述脈絡與政治作用(14-19 世紀)
伍、從東亞視域論德川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
陸、石介與淺見絅齋的中國論述及其理論基礎
柒、東亞儒家教育哲學及其21 世紀的新啟示
捌、王道文化與21 世紀大中華的道路
玖、孫中山思想及其21 世紀的新意義與新啓示
拾、從思想史視野論東亞研究的幾個方法論問題:山室信一理論的再思考

A55
黃俊傑,2016/11,《沈宗瀚先生年譜》(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許序...... 許倬雲
增訂新版自序
新版說明

一、序論
二、從傳統式農業到現代化農業:沈宗瀚對發展中國大陸農業的看法
三、技術創新與制度改革:沈宗瀚對臺灣農業發展的看法
四、沈宗瀚農業改良思想的特質
五、結語

年 譜
上篇:克難苦學時期(1895-1926)
中篇:建設大陸農業時期(1927-1948)
下篇:發展臺灣農業時期(1949-1980)
附 錄
一、沈宗瀚先生著作繫年
二、資料選輯

A54
황쥔지에(黃俊傑), 2016/05, 대만의 현대화-역사문화적 회고와 전망(台灣的現代化—歷史文化的回顧及展望) (강준영(康峻榮), 장영희(張榮熙), 안성수(安城秀)譯(首爾:韓國外國語大學知識出版院,2016年5月)

● 한글판 서문
● 저자 서문
● 제1장 전후(戰後) 대만의 사회문화적 전환: 현상과 해석
● 제2장 토지개혁이 대만 농촌과 농민에게 가져온 충격
● 제3장 전후 초기 토지개혁 전후의 자경농과 당면한 문제들
● 제4장 전후 초기 토지개혁 과정 중의 몇 가지 문제점 ― 울프 라진스키의 서신 분석을 통해
● 제5장 전후 대만 농촌 사회문화 발전의 해석 ― 양마오춘의 관점과 한계
● 제6장 유교적 전통과 21세기 대만의 전망
● 제7장 역사의식과 21세기 양안관계의 전망
● 제8장 21세기 대만의 신문화: 함의, 문제, 비전

A34-2
Chun-chieh Huang, 2016/02, Lý niệm và kinh điển Nho gia trong giao lưu văn hóa Đông Á: Tương hỗ, chuyển biến và dunghợp 東亞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 (陶氏心慶、裴英掌譯(河內:河內國家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
A53
Chun-chieh Huang,2016/02,Vzhodnoazijska konfucijanstva – besedila v kontekstih, translated by Gašper Kvartič and Sebastjan Vöröš (Ljubljana, Slovenia: Znanstvena založba Filozofske fakultete Univerze v Ljubljani, 2016)
A52
黃俊傑,2016/03,《東亞儒家人文精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全文

目次:
【導論篇】
● 第一講 為什麼在21世紀必須重溫儒家人文精神?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形成】
● 第二講 總論:東亞儒家傳統中的人文精神
● 第三講 孔子的生命智慧
● 第四講 孟子的生命智慧
● 第五講《大學》的生命智慧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對照系統】
● 第六講《道德經》的生命智慧
● 第七講 禪宗的生命智慧
● 第八講《心經》的生命觀
● 第九講 華嚴宗的生命智慧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 第十講 朱子的人文精神(1):「理一分殊」說
● 第十一講 朱子的人文精神(2):「仁」說及其在日本與朝鮮的迴響
● 第十二講 中國史學傳統中的儒家人文精神
● 第十三講 中國儒家人文思想中的「自我」與「他者」:朱舜水與徐復觀的日本觀之比較
● 第十四講 儒家人文傳統在現代臺灣:發展與問題
【結論】
●第十五講 結論: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

民國一百零四年.西元2015年
A51
黃俊傑,2015/11,《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內容:
全文
【導論篇】
● 第一講 導論:大學之理念與實踐
● 第二講 21 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與臺大精神
【傳統與現代篇】
● 第三講 傳統書院的「全人教育」與現代大學的建立
● 第四講 大學的發展軌跡、方向及其問題:歐美與臺灣
● 第五講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一)
● 第六講 大學作為知識社群(二)
【實踐篇】
● 第七講 大學作為政治組織
● 第八講 大學作為經濟組織
● 第九講 大學與政治領域之關係
● 第十講 大學與經濟領域之關係
【展望篇】
● 第十一講 21 世紀亞洲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全球化時代的觀點
● 第十二講 21 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
● 第十三講 21 世紀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新取向
● 第十四講 結論:21 世紀大學生如何「改變世界」

A50
Chun-chieh Huang,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 (Goe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Contents:
Part I New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East Asia: An Inquiry into the Analects and Mencius
● Chapter Two: On the “Contextual Turn” in the Tokugawa Japane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ypes and Problems
● Chapter Three: East Asian Conception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Realms
● Chapter Four: The Role of Dasan Learning in the Making of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A Twenty-First-Century Perspective
Part II Confucian Text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Five: Zhu Xi’s Comments on Analects 4.15 and 15.3, and His Critic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Chapter Six: The Recep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Zhu Xi’s Treatise on Humanity in Tokugawa Japan
● Chapter Seven: The Confucian World of Thought in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Chapter Eight: Ito Jinsai on the Analects
● Chapter Nine: Shibusawa Eichi on the Analects
● Chapter Ten: What is Ignored in Ito Jinsai’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 Chapter Eleven: Yamada Hokoku on Mencius’ Theory of Nurturing Qi: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Chapter Twelve: The Idea of Zhongguo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s of Early Modern Japan and Contemporary Taiwan
Epilogue
Appendix: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

A49
Chun-chieh Huang, translated by Diana Arghirescu & Lin Ting-sheng, Xu Fuguan et sa pensée dans le contexte du confucianisme de l’Asie de l’Est(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 (Quebec: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 2015)

Table des matieres:
Preface de l’auteur
● Chapitre 1 Introduction
● Chapitre 2 Xu Fuguan, l’historien de la pensee : la methodologie de l’histoire de la pensee et sa mise en pratique
● Chapitre 3 Rétrospective et perspectives d’avenir sur la culture traditionnelle chinoise : l’interprétation de la culture chinoise par Xu Fuguan et sa recherche d’un positionnement propre
● Chapitre 4 Un système de référence pour le renouveau de la culture chinoise (I) : les commentaires critiques de Xu Fuguan sur la culture occidentale contemporaine
● Chapitre 5 Un systeme de reference pour le renouveau de la culture chinoise (II) : les commentaires de Xu Fuguan sur la culture, la societe, et la politique du Japon
● Chapitre 6 Le confucianisme classique et le renouveau de la culture chinoise : la nouvelle interpretation de Xu Fuguan
● Chapitre 7 Conclusion

A28-2
黃俊傑,2015/04,《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4月新版;舊版於2006年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發行)。

內容:
新版說明
自序
【理念篇】
● 壹 虞兆中與大學通識教育
● 貳 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主體覺醒與群體意識:教學理念與實踐
【現況篇】
● 參 論中國傳統學術對社會科學理論的意義:從大學通識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問題出發
● 肆 臺灣主要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現況:對於評鑑報告的初步觀察
【展望篇】
● 伍 全球化趨勢對華人地區大學教育的衝擊:挑戰與回應
● 陸 21 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與人文素養教育
● 柒 全球化時代大學人文教育的新方向:經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 捌 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與方向
附錄:《紀念傅故校長孟真先生110 年冥誕學術研討會》紀錄

A48
黃俊傑,2015/02,《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2月新版;舊版於1999年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發行)

內容:
全文
新版說明
李序
自序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大學通識教育:涵義的釐清與目標的展望
● 第三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一):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分析
● 第四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二):現代通識教育理論的探索
● 第五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一):當前的挑戰及其因應
● 第六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二):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其落實
●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
附錄二:日本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

A47
黃俊傑,2015/02,《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2月新版;舊版於2002年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發行)韓文版見編號A46

內容:
全文
新版說明
自序
【理念與視野】
● 第一章 從古代儒學觀點論全人教育的涵義
● 第二章 從教育角度論「人之素養」的提昇
● 第三章 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的共同基礎:心靈的覺醒
● 第四章 論大學的知識社群特質
【經驗與啟示】
● 第五章 臺灣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過去、現在、未來
● 第六章 從日本臨教審經驗談臺灣的教育改革
● 第七章 從當前臺灣高等教育脈絡論大學與產業界之關係
● 第八章 論當前大學醫學教育改革中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紀展望】
● 第九章 全人教育對21世紀技職教育的意義
● 第十章 論大學通識教育與21世紀公民養成之關係
● 第十一章 21世紀科技時代的人文議題與人文教育
附錄一 臺灣推展大學通識教育年表

A46
黃俊傑,2015/02,《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2月新版;舊版於2004年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發行)

內容:
全文
新版說明
自序
《全球化與大學通識教育》
● 第一章 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問題與對策
● 第二章 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
● 第三章 從全球化與本土化激盪的脈絡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
● 第四章 邁向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從普及到深化
● 第五章 大學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與方法
● 第六章 大學醫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提昇:通識教育的新思考
● 第七章 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非制度性危機及其因應對策
《通識教育發展的週邊環境》
● 第八章 社區大學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理念與策略
● 第九章 從臺灣經驗論大學校長遴選的幾個關鍵問題
附錄一 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及其現代啟示
附錄二 傅斯年論教育改革:原則、策略及其啟示

民國一百零三年.西元2014年
A45
黃俊傑著,林大根、孔裕植、朴成林譯
《대만의 대학교육──이념과 개혁》 (臺灣的大學教育──理念與改革)
(首爾:韓國外國語大學出版社,2014)
● 제1부 대학교육의 이념과 시각
● 제1장 유가적 관점에서 본 전인교육의 함의
● 제2장 교육적 측면에서 본 ‘인간 소질’의 향상 문제
● 제3장 전문 윤리·도덕 교육을 위한 공통 기초: 마음의 각성
● 제4장 지식 공동체로서 대학의 특질
● 제2부 대학교육의 경험과 참조
● 제5장 대만의 대학 교양교육 개혁: 과거, 현재, 미래
● 제6장 일본 임시교육심의회 사례를 통해 본 대만의 교육 개혁
● 제7장 현재 대만 고등교육의 맥락에서 본 대학과 산업 간의 관계
● 제8장 현재 대학 의학교육 개혁 중 교양교육의 중요성에 대하여
● 제3부 대학교육, 21세기의 전망
● 제9장 21세기 직업교육에서 전인교육의 의의
● 제10장 대학 교양교육과 21세기 시민 육성 간의 관계
● 제11장 21세기 과학기술시대의 인문 과제와 인문 교육
● 옮긴이의 말

A44
黃俊傑:《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1月)。

全文
● 序論 儒家人文精神傳統與中國史學
● 第一章 中國傳統歷史思想中的時間概念及其特質
● 第二章 中國歷史寫作中史論的作用及其理論問題
● 第三章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
● 第四章 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
● 第五章 儒家歷史敘述的特質:朱子歷史敘述中的聖王典範
● 第六章 儒家歷史解釋的理論基礎:朱子對中國歷史的解釋
● 第七章 錢穆史學中的「國史」觀與儒家思想

A43
黄俊傑著,工藤卓司訳,2014/11,《徳川日本の論語解釈》(東京:ぺりかん社,2014)

內容:
日本語版への序文
自序
● 第一章 中日儒学思想史のコンテクストから論じる「経典性」の意義」
● 第二章 経典解釈における「コンテクスト的転換」―中日儒家思想史の視野から―
● 第三章 日本儒学における『論語』―『孟子』との比較を通じて―
● 第四章 護教学としての経典解釈学―伊藤仁斎―
● 第五章 政治論としての経典解釈学―荻生徂徠―
● 第六章 日本儒者の『論語』「学而時習之」解釈
● 第七章 日本儒者の『論語』「吾道一以貫之」解釈
● 第八章 日本儒者の『論語』「五十而知天命」解釈
● 第九章 日本儒者の経典解釈の伝統的特質―「実学」の日本的コンテクスト―


訳者あとがき
索引

A25-2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

Contents
●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2004)
● Preface to the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2013)
● Acknowledgments
● Prologue
I Retrospect
● The Taiwanese Nostalgia for Cultural China (1895-1950)
● 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Social Consciousness (1950-1970)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1950-1980)
● Xu Fuguan: A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t’s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
II Prospect
● Taiwan after Retrocession as Witnessed by the Mainlanders (1945-1949)
●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Mutual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 Basis for Taiwan-Mainland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ity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ostwar Taiwan: A Twenty-First Century Perspective
● Epilogue

民國一百零二年.西元2013年
A42
黃俊傑著,藤井倫明、水口幹記譯,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岩波書店,2013年1月)

內容:

目次
第 1 部 理論編
● 地域史としての東アジア交流史—問題意識と研究テーマ
● 東アジア文化交流史における「脱脈絡化」と「再脈絡化」—その現象と研究方法論上の問題
第 2 部 中日交流編
● 一八世紀東アジア儒学者の思想世界
● 中日文化交流史に見られる「自我」と「他者」—相互作用の四種の類型とその含意
● 中国儒家知識人の日本観—朱舜水と徐復觀とを比較して
● 中国儒家経典に見られる「中国」概念の意義と変容—近世日本及び現代台湾において
第 3 部 台日交流編
● 一九世紀末期の日本人の台湾論—上野専一、福沢諭吉と内藤湖南を中心に
● 二つの視野—戦後初期中国人の「光復返還経験」と日本政府の「終戦経験」

民國一百零一年.西元2012年
A41
黃俊傑著,裴伯鈞譯,2012/06,Nho học Đông Á: Biện chứng của kinh điển và luận giải(河內:河內國家大學出版社,2012)。
A40
黃俊傑著,鄭墡謨譯,2012/02,《동아시아학 연구방법론──동아시아에서 문화교류와 유가경전의 이념》(首爾:心山出版社,2012)

內容:
● 저자 서문
● 서론
● 제1장 지역사로서의 동아시아 문화교류사 - 문제의식과 연구 주제
1부 '자아'와 '타자'의 상호작용
● 제2장 중ㆍ일 문화교류사에서 '자아'와 '타자'의 상호작용
● 제3장 18세기 동아시아 유학자들의 사상세계
● 제4장 경전에서 '중국'이라는 개념의 함의 및 근세 일본과 현대 대만에서의 변화
2부 지식과 권력의 상호작용
● 제5장 동아시아 유학자들의 경전 해석 방법 및 그 방법론의 문제
● 제6장 동아시아 유가경정 해석과 정치권력과의 관계 - 『논어』ㆍ『맹자』를 중심으로
결론
● 제7장 결론

A39
黃俊傑,2012/01,《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辨證》(簡體字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內容:
● 自序
● 導論
● 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
● "東亞儒學"如何可能?
● 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
● 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
● 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
● 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

A38
黃俊傑,2012/01,《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簡體字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內容:
● 自序
● 第一章: 引論
● 第二章: 思想史家徐復觀 ── 思想史方法論及其實踐
● 第三章: 傳統中國文化的回顧與展望 ──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的解釋及其自我定位
● 第四章: 中國文化創新的參照系統(Ⅰ)── 徐復觀對西方近代文化的評論
● 第五章: 中國文化創新的參照系统(Ⅱ)── 徐復觀對日本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評論
● 第六章: 古典儒學與中國文化的創新 —— 徐復觀的新詮釋
● 第七章: 結論
● 附錄一 徐復觀著作所見的日本人名及其評論表
● 附錄二 徐復觀著作所見日本論著及其評論表
● 附錄三 日本友人致徐復觀書信資料表

A37
黃俊傑,2012/01,《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簡體字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Contents:
● 自序
● 導論
● 第一章: 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 —— 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
● 第二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 —— 類型及其涵義
● 第三章: 十八世紀東亞儒者的思想世界
● 第四章: 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地區的轉化
● 第五章: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
● 第六章: 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 —— 以《論語》、《孟子》為例
● 第七章: 結論

民國一百年.西元2011年
A36
黃俊傑著,李昤昊譯,2011/08,《일본 논어 해석학》(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2011)。

목차 (目次)
● 저자 서문(한국어판)
● 저자 서문(대만판)
● 서론
           1장 경전성이란 무엇인가?
           2장 경전 해석에서 본래적 의미의 변환
           3장 일본 유학과 『논어』,『맹자』
● 본론(i) : 일본 논어학의 대가(大家)
           1장 이등인재(伊藤仁齋): 호교학적『논어』해석학
           2장 적생조래(荻生조徠): 정치학적『논어』해석학
● 보론(ii) : 일본 논어학의 중요개념
           1장 학문: '학이시습지(學而詩習之)'에 대한 해석
           2장 진리: '오도일이관지(吾道一以貫之)'에 대한 해석
           3장 천명: '오십이지천명(五十而知天命)'에 대한 해석
● 결론    일본의 『논어』해석학과 실학
● 보론   『논어』와 자본주의: 삽택영일(澁澤榮一)

民國九十九年.西元2010年
A35
Chun-chieh Huang, 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 (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

Contents:
● Introduction
● Unity of Mind and Body
●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elf’ with ‘Others’
●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Conclusion

-------------------------------------------------------------------------------------------------------------------------------------------------------
A34
黃俊傑,2010,《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全文
全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問題意識與研究主
題〉

〈第二章: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類型
及其涵義〉

〈第三章:十八世紀東亞儒者的思想世界〉
〈第四章: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
現代臺灣的轉化〉

〈第五章: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
〈第六章: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
語》、《孟子》為例〉

〈第七章:結論〉
-------------------------------------------------------------------------------------------------------------------------------------------------------
A21-2
Tầm nhìn mới về lịch sử Nho học Đông Á,越文版:《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河內:越南國家大學出版社,2010)
-------------------------------------------------------------------------------------------------------------------------------------------------------
A31-3
《東アジアの儒学―経典とその解釈》,藤井倫明譯,日文版:《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 (東京:Pelikansha,2010)
●  第1章 「東アジア儒学」はいかにして可能か
●  第2章 経典解釈の伝統と二つの葛藤
●  第3章 遺民儒者の二つのジレンマ
●  第4章 思想伝統の「身体」
●  第5章 朝鮮儒者丁茶山の『論語』解釈
●  第6章 朝鮮儒者鄭斉斗の孟子解釈
●  第7章 近世儒者の「公」と「私」
●  第8章 経典理解の手順と方法論
-------------------------------------------------------------------------------------------------------------------------------------------------------
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
A33
黃俊傑,2009,《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全文
全書目錄:
● 〈自序
● 〈第一章:引論
● 〈第二章:思想史家徐復觀:思想史方法論及其實踐
● 〈第三章:傳統中國文化的回顧與展望: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的解
                    釋及其自我定位
● 〈第四章:中國文化創新的參照系統(Ⅰ):
                    徐復觀對西方近代文化的評論
● 〈第五章:中國文化創新的參照系統(Ⅱ): 徐復觀對日本政治
                    社會與文化的評論
● 〈第六章:古典儒學與中國文化的創新:徐復觀的新詮釋
● 〈第七章:結論
● 〈附錄一:徐復觀著作所見的日本人名及其評論表
● 〈附錄二:徐復觀著作所見日本論著及其評論表
● 〈附錄三:日本友人致徐復觀書信資料表
-----------------------------------------------------------------------------------------------------------------------------------------
A32
Chun-chieh Huang, Konfuzianismus: Kontinuität und Entwicklung –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Geistesgeschichte, tr. Stephan Schmidt (Transcript Verlag, Bielefeld, 2009)

Contents:
● Vorwort des Übersetzers und Herausgebers
● Kapitel 1: Über das Verhältnis von Klassiker-Auslegung
und philosophischer Konstruktion am Beispiel von Zhu
Xis Kommentierung der Vier Bücher
● Kapitel 2: Zum Problem der Geschichtlichkeit im Kontext
der konfuzianischen Klassiker-Auslegung
● Kapitel 3: Zur Beziehung zwischen der Interpretation
kanonischer Schriften und politischer Macht in Ostasien
● Kapitel 4: Der Körper im Konfuzianismus Ostasiens
● Kapitel 5: Auslegungen des Buches Mengzi im modernen
Konfuzianismus des 20. Jahrhunderts
● Kapitel 6: Versuch einer Typologie: Konfuzianische
Hermeneutik als Politik, Pilgerschaft und Apologetik

Anhang:
● Glossar zentraler Begriffe
● Textnachweise
● Auswahlbibliographie

-------------------------------------------------------------------------------------------------------------------------------------------------------
A31-2
《동아시아 유교경전 해석학》崔英辰譯,韓文版:《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首爾:文史哲出版社,2009)
◆ 목차 ◆目錄
●  PART 1 서설
●  1 경전해석과 철학적 구조의 관계: 주자의 『사서』에 대한 해석을 중심으로
●  PART 2 유학연구의 동아시아적 시각
●  2 ‘동아시아 유학’ 어떻게 가능한가
●  3 동아시아 유가경전 해석 속의 두 가지 긴장감
●  4 유민 유학자들의 두 가지 문제
●  5 동아시아 유학의 신체론 : 유형과 의제
●  PART 3 논어 해석학
●  6 공자의 심학 속에 내재해 있는 문제와 그 해석: 오도일이관지吾道一以貫之에 대한 주자의 해석을 중심으로
●  7 동아시아 유학의 시각에서 본 다산 정약용: 『논어』『극기복례』장에 대한 해석을 중심으로
●  8 사상발전 과정으로서의 ‘동아시아 논어학’
●  PART 4 맹자 해석학
●  9 맹자가 인용한 경전과 그 해석방법
●  10 동아시아 유학의 시각에서 본 하곡 정제두: 『맹자』『지언양기知言養氣』장의 해석을 중심으로
●  11 동아시아 근세 유학자들의 ‘공’·‘사’에 대한 인식: 맹자와 도응桃應의 대화를 중심으로
●  12 21세기 맹자학연구의 새로운 전망
-------------------------------------------------------------------------------------------------------------------------------------------------------
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年
A30-2
黃俊傑著,臼井進譯《台湾意識と台湾文化》,日文版:《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東京:東方書店,2008)
●  第1章 「台湾意識」の発展およびその特質―歴史の回顧と未来への展望
●  第2章 「台湾意識」における「文化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と「政治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との関係
●  第3章 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湾知識人の大陸経験―「祖国意識」の形成、内包およびその変化について
●  第4章 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湾知識人の中国の前途に対する見解―一九二〇年代「中国改造論」論争を中心に
●  第5章 戦後台湾における文化変遷の主要方向―個体性の覚醒とその問題
-------------------------------------------------------------------------------------------------------------------------------------------------------
民國九十六年.西元2007年
A31

黃俊傑,2007/10,《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辨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全文
全書目錄:
● 〈自序
● 〈壹、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
                            為中心
● 〈貳、「東亞儒學」如何可能?
● 〈參、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
● 〈肆、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
● 〈伍、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
● 〈陸、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
● 〈柒、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
● 〈捌、孔子心學中潛藏的問題及其詮釋之發展:以朱子對「吾道
                             一以貫之」的詮釋為中心
● 〈玖、如何導引「儒門道脈同歸佛海」?
● 〈拾、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丁茶山對《論語》「克己復
                             禮」章的詮釋
● 〈拾壹、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論語學」:研究提案與研究
                                 資料
● 〈拾貳、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
● 〈拾参、《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社會史詮釋
● 〈拾肆、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鄭齊斗 對孟子「知言養氣」
                                 說的解釋
● 〈拾伍、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子
                                 與桃應的對話出發
● 〈拾陸、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
-------------------------------------------------------------------------------------------------------------------------------------------------------
民國九十五年‧西元2006年
A30
黃俊傑著,《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2007二刷)。
日文版:《台湾意識と台湾文化》(東京:東方書店,2008)。
全文
全書目錄:
〈增訂新版自序引言〉
臺灣意識
● 1.〈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 2.〈十九世紀末年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與
內藤湖南為例〉

● 3.〈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大陸經驗 :「祖國意識」的形成、
內涵及其轉變〉
● 4〈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對中國前途的看法: 以一九二○年代
「中國改造論」的辯論 為中心〉
● 5.〈光復初期大陸人士所見的臺灣〉
● 6.〈論「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
臺灣文化
● 7.〈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
● 8.〈戰後臺灣文化 中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
● 9.〈戰後臺灣文化中儒學的保守思想傾向〉
● 10.〈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
A29
黃俊傑,2006/11,《 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6增訂新版)。
全文
全書目錄:
〈新版自序〉
〈自序〉
引論
〈戰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
戰後轉型
〈土地改革及其對臺灣農村與農民的衝擊〉
〈戰後初期土地改革前後自耕農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戰後初期臺灣的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幾個問題:雷正琪函件解讀

〈戰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種解釋:楊懋春的觀點及其侷
限〉
未來展望
〈儒家傳統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歷史意識與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關係的展望〉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
-------------------------------------------------------------------------------------------------------------------------------------------------------
A28
黃俊傑,2006/07,《 轉型期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
(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6)。
全文
全書目錄:
〈自序〉
理念篇
〈壹、虞兆中與大學通識教育〉
〈貳、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主體覺醒與群體意識:教學理念與實
踐〉
〈參、論中國傳統學術對社會科學理論的意義:從大學通識教育
中公民教育的問題出發〉
〈肆、臺灣主要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現況:對於評鑑報告的初步觀
察〉
展望篇
〈伍、全球化趨勢對華人地區大學教育的衝擊:挑戰與回應〉
〈陸、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與人文素養教育〉
附錄
〈《紀念傅故校長孟真先生110年冥誕學術研討會》紀錄〉
-------------------------------------------------------------------------------------------------------------------------------------------------------
A27
黃俊傑,2006/01,《 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臺北:時報出版
社,2006)。 (本書所提供下載之檔案係作者原始檔案,內容若有與紙本不
同者,仍以紙本為準)
全書目錄:
● 〈出版緣起:我們在努力地彌補當年的遺憾──朱敬一〉
● 〈處長序:播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種子──陳東升〉
第1部份: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1. 引言〉
〈2. 歷史思考的特點與歷史知識〉
〈3. 歷史解釋的類型及其影響因素〉
〈4. 歷史知識、集體記憶和社會變遷〉
〈5. 歷史研究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6. 問題與討論〉
第2部份:參考論文
〈1. 朱子對中國歷史的解釋〉
〈2.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
〈3. 儒家歷史敘述的特質:宋儒集體記憶中的聖王典範〉
第3部份:史料選讀
● 《史記‧太史公自序》(節錄)
● 《史記‧報任安書》
● 《史記‧伯夷列傳》
● 《史記‧三代世表》(節錄)
● 《史記‧五帝本紀》(節錄)
● 《文心雕龍‧史傳》
● 《漢書‧司馬遷傳》(節錄)
● 《資治通鑑‧魏紀一》(節錄)
-------------------------------------------------------------------------------------------------------------------------------------------------------
A26
黃俊傑著,李昤昊譯,2006/03,《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臺北:臺大出版中
心,2006)。
全文
全書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章: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經典性」的涵義〉
〈第二章: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脈絡性轉換」
問題〉
〈第三章:日本儒學中的《論語》:與《孟子》對比〉
〈第四章:作為護教學的經典詮釋學:伊藤仁齋〉
〈第五章:作為政治論述的經典詮釋學:荻生徂徠〉
《個論》
〈第六章:日本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的解釋〉
〈第七章:日本儒者對《論語》「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
〈第八章:日本儒者對《論語》「五十而知天命」的詮釋〉
《結論》
〈第九章:日本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特質:「實學」的日本脈絡

《附論》
〈第十章:澁澤榮一解釋《論語》的兩個切入點〉
-------------------------------------------------------------------------------------------------------------------------------------------------------
A25
Chun-chieh Huang, 2006/01,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1895-2005: The
Challenge of a New Democracy to an Old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6).
Contents
Preface
● Acknowledgments
Prologue
Part One: Retrospect
● 1. The Taiwanese Nostalgia for Cultural China (1895–1950)
● 2. Postwar Taiwa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3.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Social Consciousness(1950–1970)
● 4.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1950–1980)
● 5. A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t's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 The
Case of Hsu Fu-kuan (1902–1982)
Part Two: Prospect
● 6.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 7. Mutual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 Basis for Taiwan-Mainland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Epilogue
Top↑

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
A24
黃俊傑,2004/09,《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全書目錄:
〈簡體字版序〉
● 〈自序〉
● 〈第一章:序論〉
● 〈第二章: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
● 〈第三章:荀子對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說」新解〉
● 〈第四章: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以孟子對周王的態度中心 〉
● 〈第五章: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
● 〈第六章: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 〈第七章: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揮〉
● 〈第八章: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涵義〉
● 〈第九章:康有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以《孟子微》為中心〉
● 〈第十章: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以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為中心〉
● 〈第十一章: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
附錄
● 〈孟學詮釋史文獻選編註釋〉
-------------------------------------------------------------------------------------------------------------------------------------------------------
Top↑

民國九十一年‧西元2002年
A23
黃俊傑,2002/12,《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 臺北:國科會策劃,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2)。
 
全書目錄:
● 朱敬一,〈出版緣起:我們在努力地彌補當年的遺憾〉
● 王汎森,〈處長序:啟笛青年思想,豐富文化資源〉
● 黃俊傑,〈作者序〉
〈前言〉
● 〈第一章:孟子和他的時代〉
● 〈第二章:孟子的人性論及其現代意涵〉
● 〈第三章:孟子的教育理想〉
● 〈第四章: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現代涵義〉
● 〈結語〉
Top↑

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年
A22
黃俊傑,2001/12,《儒學與現代 臺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
全書目錄:
〈引言〉
一、導論篇
● 〈戰後臺灣思想與文化的發展:研究論著回顧與課題展望〉
二、個案研究篇
●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的解釋及其自我定位〉
● 〈徐復觀對古典儒學的新詮釋〉
● 〈徐復觀對日本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評論〉
三、展望篇
● 〈儒學與人權︰古典孟子學的觀點〉
● 〈儒家傳統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
A21
黃俊傑著,裴伯鈞等譯,2001/12,《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
會,2001;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越文版:《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河內:越南國家大學出版社,2010)

全文
全書目錄:
● 余英時,〈序〉
〈自序〉
一、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壹、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
〈貳、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
題〉
〈參、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
〈肆、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二、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
〈伍、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陸、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
重建〉
〈柒、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捌、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玖、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
三、儒家身體思維探索
〈拾、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拾壹、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
〈拾貳、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
〈拾參、「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
A20
Chun-chieh Huang, 2001/12 (actually published on Jan., 2002), Mencian Hermeneutics: 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Prologue〉
〈Introduction〉
Part 1:The Text,the Man,the Ideas
● 1.〈Mencius the Man and the Thinker〉
● 2.〈Harmonia Mundi in Homo-Mundate, Anthropo-Ecological, and
Hsin-ch'i-hsing Unity〉
● 3.〈Social Dimension: 'Rightness'(yi)Versus 'Profit'(li)〉
● 4.〈Political Dimension: Populist Government of Familiar
Empathy〉
Part 2:Mencius in Context
● 5.〈Hermeneutics as Apologetics(I): Hsun Tzu Contra Mencius〉
● 6.〈Hermeneutics as Apologetics(II): Mind-Body Unity in On Five
Activities〉
● 7.〈Hermeneutics as Politics: The Sung Debates over the
Mencius〉
● 8.〈Hermeneutics as Pilgrimage(I):Impacts on Chu Hsi〉
● 9.〈Hermeneutics as Pilgrimage(II):Impacts on Wang Yang-ming〉
● 10.〈Hermeneutics as Apologetics (III):Tai Chen’s Mencian
Normativity within Desire〉
● 11.〈Mencius' Encounter with Modernity: T’ang Chun-i, Hsu Fu-kuan,
Mou Tsung-san〉
〈Epilogue: Chinese Hermeneutics as Politics, Apologetics,
Pilgrimage〉
Top↑


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
A19
黃俊傑,1997/06,《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研究所,1997)。
全書目錄:
● 〈自序〉
● 〈第一章:序論〉
● 〈第二章: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
● 〈第三章:荀子對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說」新解〉
● 〈第四章: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以孟子對周王的態度為中心 〉
● 〈第五章: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
● 〈第六章: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 〈第七章: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揮〉,
● 〈第八章: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涵義〉
● 〈第九章:康有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以《孟子微》為中心〉
● 〈第十章: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以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為中心〉
● 〈第十一章: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
附錄
● 〈孟學詮釋史文獻選編註釋〉
Top↑

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
A18
黃俊傑(與吳展良、陳昭瑛合著),1996/12,《分流教育的改革:理論、實
務與對策》 (臺北:行政院教改會,1996)。
全書目錄:
● 李遠哲,〈序〉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分流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反駁者意見及其批判〉
〈第四章:從實際經驗檢驗臺灣的分流教育〉
〈第五章:從事分流教育改革時所將面對的實際問題〉
〈第六章:結論〉
分流教育學術研討會
● 〈會議紀錄〉
● 〈討論〉
Top↑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
A17
黃俊傑,1993/02,《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初版,2006增訂二
版)。
全書目錄:
● 傅偉勳、韋政通,〈總序〉
〈自序〉
〈戰國時代疆域圖〉
〈第一章:「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和他的時代〉
● 〈第二章:「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的遊歷生活〉
● 〈第三章:「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理想中的生命型態〉
● 〈第四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政治思想〉
● 〈第五章:「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思想中的「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
● 〈第六章:「教者必以正」─孟子的教育理想〉
● 〈第七章:歷代孟子學詮釋的流變(一)─戰國時代至唐代〉
● 〈第八章:歷代孟子學詮釋的流變(二)─宋代〉
● 〈第九章:歷代孟子學詮釋的流變(三)─清代〉
〈第十章:結語:孟子與中國文化〉
● 〈孟子年表〉
Top↑

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
A16
黃俊傑,1992/12,《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1992)。
全書目錄:
● 〈自序〉
一、教育篇
● 〈論歷史研究與歷史教學之關係〉
● 〈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
● 〈關於史學方法論教學工作的幾點思考〉
● 〈附錄(一)史學方法論教學參考資料〉
● 〈附錄(二)中國歷史研究導引〉
● 〈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
● 〈國中教師對歷史教育的看法〉
● 〈中國史教育的新展望─以戰後臺灣經驗為參考架構〉
二、思想篇
● 〈戰後臺灣關於儒家思想的研究〉
● 〈徐復觀的思想史方法論及其實踐〉
● 〈儒家思想與戰後臺灣:回顧與展望〉
-------------------------------------------------------------------------------------------------------------------------------------------------------
A15
黃俊傑 (與廖正宏合著),1992/01,《戰後臺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2)。
全書目錄:
〈序〉
〈第一章:序論〉
● 〈第二章:當前臺灣鄉村居民的價值取向〉
● 〈第三章:光復後農民的農業意識〉
● 〈第四章:當前農民的農業價值〉
● 〈第五章:農民性格與農業經營態度〉
● 〈第六章:光復後農民的社會意識〉
● 〈第七章:當前農民的社會政治價值與行為〉
● 〈第八章:農民運動與當前農民政治意識的覺醒〉
〈第九章:結論〉
● 〈附錄一:臺灣農民價值體系變遷之研究─農民問卷〉
● 〈附錄二:臺灣鄉村地區高中學生價值取向問卷表〉
Top↑

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
A14
黃俊傑,1991/10,《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1991)。
全書目錄:
〈自序〉
一、論述篇
〈第一章:序論:孟子思維方式的特徵〉
〈第二章: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
〈第三章:孟子後學對身心關係的看法─以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中心〉
〈第四章:孟子思想中的群己關係〉
〈第五章:義利之辨及其思想史的定位〉
〈第六章:孟子的王道政治論及其方法論預設〉
〈第七章:結論〉
二、集釋篇
〈凡例〉
〈第一篇:《孟子˙告子上》集釋新詮〉
〈第二篇:《孟子》知言養氣章集釋新詮〉
〈第三篇:《孟子》義利之辨章集釋新詮〉
〈第四篇:《孟子》王霸三章集釋新詮〉
附錄
〈(一)中國古代的釁及其文化史意義〉
〈(二)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形於內」的意涵─孟子後學身心觀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
A13
黃俊傑,1991/06,《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北:三民書局 ,
1991)。
全書目錄:
〈自序〉
〈導論〉
● 〈第一章:農復會的創立及其早期工作〉
● 〈第二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制度改革〉
● 〈第三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經濟的演變〉
● 〈第四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村社會的變遷〉
● 〈第五章:農復會與臺灣農業技術的創新〉
● 〈第六章:農復會領導人的思想及其領導風格〉
● 〈第七章:農復會與臺灣經驗〉
〈結論〉
附錄
● 〈(一)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大事年表(1948-1979)〉
● 〈(二)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組織變遷表〉
● 〈(三)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歷任委員名單〉
Top↑


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
A12
黃俊傑,1988/03,《臺灣農村的黃昏》(臺北:自立晚報社 ,1988)。
全書目錄:
〈自序:狂流中哪有靜止的浮萍─對當前臺灣農村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
一、歷史視野
〈稻作農業在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 〈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對農業問題的看法〉
● 〈從歷史觀點談民意代表為農民謀福利的途徑─為各縣市召開「農業建設座談會」而作〉
二、農民文化
〈臺灣農村的黃昏─西部農村訪問記實〉
● 〈北美麥田裡的沉思─美國農場紀行〉
● 〈為「農建大軍」奠定社會基礎〉
● 〈如何整頓「農業建設大軍」─從社會及教育角度來思考〉
● 〈為農民創造一個豐富的精神文化環境─以文化活動提昇農民福利〉
● 〈坐等風調雨順,哪能稻穀滿倉─從農學研究的新取向談農民福利的提昇〉
● 〈農本主義的崩潰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 〈「文化建設」聲中談鄉村發展策略〉
● 〈當前「鄉村文化建設」的展望〉
● 〈以農村復興帶動中國文化的更新〉
三、農村社會
● 〈當前鄉村建設的新挑戰〉
● 〈城鄉差距問題的本質及其對策〉
● 〈當前農業建設的非農業意義─兼談農業委員會應有的工作範圍〉
● 〈論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的非制度性因素〉
● 〈如何加強農業委員會的功能〉
● 〈積極培育鄉村領袖人才〉
● 〈現階段農業組織改革芻議〉
● 〈改變農村面貌應有的政策與措施〉
● 〈農業職業教育應重視社會課程〉
● 〈當前基層農會問題的癥結〉
Top↑

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
A11 黃俊傑,1987/08,《中國文化史上冊教師手冊》(一)(二)(臺北:國立
編譯館)。
Top↑

民國七十五年‧西元1986年
A10
黃俊傑 (與廖正宏、蕭新煌合著), 1986/09,《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
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
全書目錄:
〈序〉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論:光復後臺灣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回顧與展望〉
● 〈第一章: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 〈第二章: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上)(1953-1972)〉
● 〈第三章: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下)(1973-1982)〉
● 〈第四章:立法委員與臺灣的農業問題和農業政策(1953-1982)〉
● 〈第五章:立委質詢農業內容所呈現的農民形象〉
● 〈第六章:臺灣省議會議員與臺灣的農業問題與農業政策
(1946-1981)〉
● 〈第七章:臺灣省議會議員對「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的反應
50 (1973-1981)〉
● 〈第八章:臺灣省議會議員農林質詢內容中所呈現的農民形象〉
● 〈第九章:農民及農業行政人員對農業政策之反應〉
● 〈第十章:農民對農家生活及農業之態度〉
● 〈第十一章:農業人力資源的變遷:兼論其農業政策的涵義〉
● 〈第十二章:結論〉
附錄
● 〈(一)「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研究農民問卷〉
● 〈(二)「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研究農業從業人員問卷〉
● 〈(三)「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農業政策對農民生活的影響」
研究問卷〉
-------------------------------------------------------------------------------------------------------------------------------------------------------
A09 黃俊傑,1986/08,《中國文化史(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Top↑

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
A08
黃俊傑(與楊懋春、蔡宏進、廖正宏合著 ),1983/03,《我國農業建設的
回顧與展望》(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
全書目錄:
〈序〉
● 〈近代中國農業發展與鄉村建設的思考〉
● 〈臺灣農業發展的探索〉
● 〈臺灣鄉村建設的反省〉
● 〈鄉村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
附錄
● 〈建立整合而均衡的農業政策〉
● 〈如何加強農村福利措施〉
-------------------------------------------------------------------------------------------------------------------------------------------------------
A07
黃俊傑,1983/02,《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3)
全書目錄:
● 〈代序:關於人文學術研究的幾點初步思考〉
● 〈儒學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 〈從朱子《孟子集註》看中國學術史上的注疏傳統〉
〈東亞近世儒學思潮的新動向─戴東原、伊藤仁齋與丁茶山對孟學的解釋〉
● 〈蕭公權與中國近代人文學術〉
● 蕭公權口述,黃俊傑紀錄,〈儒學傳統與中國文化的創新〉
● 〈歷史教育與歷史意識的培育〉
● 〈史學、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 〈從中國文化史立場試論當前文化建設之意義與方向〉
Top↑


民國七十一年‧西元1982年
A06
黃俊傑,1982/08,《歷史與現實》(臺北:漢新出版社 ,1982)。
全書目錄:
〈自序〉
● 〈歷史與現實─從歷史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形成談起〉
● 〈對文化建設若干觀念的檢討〉
● 〈儒學傳統中道德與政治的關係〉
● 〈中國歷史上的群己關係─從思想史與社會史來看〉
● 〈建立群己之間的平衡關係〉
● 〈沉潛與高明之間─和聘尼克教授的對談〉
● 〈歷史、人文與社會─與湯瑪斯及詹森教授一席談〉
附錄
● C. G. Thomas、Richard Johnson,(一)〈傳統與現代的接榫〉
● C. G. Thomas,(二)〈走出象牙之塔〉
● 〈從方法論立場論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關係〉
● 〈杜威的實驗主義對胡適的影響─以文學革命和整理國故為中心的探討〉
〈洛夫、沈宗瀚與中國作物育種改良計畫〉
附錄
● 沈宗瀚,〈美國如何善助中國?〉
〈注將心力務耕農─懷念沈宗瀚先生〉
● 〈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對農業建設的看法〉
● 〈當前農業建設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
● 〈論經濟部農業局設立人文組的必要性〉
Top↑

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
A05
黃俊傑,1981/08,《沈宗瀚先生年譜》(臺北:東昇出版社,1981;臺北:
巨流,1990增訂新版)。
全書目錄:
● 許倬雲,〈序〉
〈自序〉
〈增訂新版自序〉
〈結論:沈宗瀚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看法─理想與現實的交融〉
年譜
● 〈上篇:克難苦學時期(1895-1926)〉
● 〈中篇:建設大陸農業時期(1927-1949)〉
● 〈下篇:發展臺灣農業時期(1949-1980)〉
附錄
● 〈沈宗瀚先生著作繫年〉
● 〈資料選輯〉
-------------------------------------------------------------------------------------------------------------------------------------------------------
A04
黃俊傑,1981/08,《古代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1)。
全書目錄:
● 王任光,〈序〉
● 〈古代希臘城邦研究的主要趨勢及其方法學上的問題─兼論古代中
國與希臘城邦研究的若干方向〉
● 〈古代希臘史分期問題芻議〉
● 〈西元前第五世紀雅典的陶片流放制─一個學術史的回顧〉
● 〈西元第二世紀史家對亞歷山大的看法─亞利安(Arrian)與蒲魯塔克
(Plutarch)史觀的比較〉
● 〈評介康納(W. Robert Connor)著《西元前第五世紀雅典的新政客
(The New Politicians of Fifth-Century Athens)》〉
● 〈評介兩本關於希臘城邦的著作〉
附錄
● 翻譯Mortimer Chambers,〈古代希臘史之研究(附參考書目解題)〉
-------------------------------------------------------------------------------------------------------------------------------------------------------
A03
黃俊傑,1981/02,《歷史的探索》(臺北:水牛出版社 ,1981)。
全書目錄:
〈自序〉
一、習史雜稿
● 〈歷史教育的人文意義〉
● 〈關於西洋史研究與教學的幾點考慮─一個史學工作者的反省〉
● 附錄,邢義田,〈「世界史」抑中國文化立場的「西洋史」?〉
〈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制度及其涵義〉
● 翻譯,〈柏拉圖與西元前第四世紀的希臘〉
〈亞歷山大帝國的政策及其問題〉
● 〈沈宗瀚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看法─理想與現實的交融〉
二、問學心影
〈萬里寄蹤長是客─蕭公權教授訪談記〉
● 〈古希臘邁錫尼文明的呼喚─查德威克教授訪談側記〉
〈舊傳統的新探索─與狄百瑞教授談新儒學思想的研究〉
三、讀書偶記
● 〈儒學價值系統中的兩難式─《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讀後〉
● 翻譯大櫬信良,〈從四書集註章句論朱子為學的態度〉
● 〈許著《先秦社會史論》讀後〉
● 〈杜著《周代城邦》評介〉
● 〈老莊政治思想體系的再發現〉
● 〈牟著《中國的思想基礎》評介〉
Top↑

民國六十九年‧西元1980年
A02 Chun-chieh Huang,,1980,The Rise of the Mencius: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Mencian Morality
,Ca. A.D.200-1200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Abstract (Document Summary)
Two integral aspects of the Mencian morality can readily be observed: the inner realm, regarding the a priori endowments of man and the outer realm, concerning the ideal of benevolent government. The inner realm of Mencian morality contains a belief in the innat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in a return to the spontaneity of mind. The outer realm comprises four doctrines, namely, moral men should be political leaders;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moral government; a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sovereign and his subjects and the raison d'etre of a government is for the people. In Mencius' system of thought, the inner realm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outer realm and both the two realms constitute a harmonious whole in the endless process of man's effort to achieve sagehood.

In the Confucian scholastic tra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 of Mencian morality witnessed two major changes: the first appeared in the Later Han and the second in Southern Sung times. Many scholars in the Han dynasty visualized the Mencius in terms of classical learning (ching-hsueh) and read it as a political treatise. Chao Ch'i marks a culmination of such a scholarly trend. Hi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an morality is predominantly concerned with politics as a way of practicing one's moral beliefs. Such an emphasis never ceased to animate Mencian scholarship until the eleventh century.

T'ang scholars such as Han Yu and P'i Jih-hsiu presented the Mencius as a counter against Buddhism and Taoism. They urged that the Mencius became a part of Confucian intellectual orthodoxy and made it the source of their concerns over the sufferings of society. Lin Shen-ssu's Continuation of the Mencius represents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 of Mencian morality in the political context.

It is also in the political context that many Northern Sung scholars such as Li Kuo, Wang An-shih and Ssu-ma Kuang were involved in debates over Mencian morality. The polemics on the Mencius in this era focused upon three issues, namely, the problems of the king and the hegemon, of the sovereign and his ministers and of social order and filial piety. A political factor was also involved in Northern Sung scholars' debates on issues of Mencian theory on human nature.

The failure of Wang An-shih's reforms signified a turning point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ncian morality. After the eleventh century, many scholars who read the Mencius were predominantly concerned with morality as the final goal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 Chu Hsi'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an morality bears a clear imprint of the shift of scholarly concern from statecraft to philosophy. However, Chu Hsi conceived of Mencian morality in terms of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in the Great Learning as he interpreted it. He also illuminated the Mencian morality in the light of his own rationalistic philosophy centering on the concept of principle (li). Chu Hsi amplified the inner realm of Mencian morality by enhancing the significance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attaining sagehood.

To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ons of Mencian morality exhibits a shift of scholarly interests from the particularistic perspective to the universalistic perspective.

Top↑

民國六十六年‧西元1977年
A01
黃俊傑,1977,《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 (臺北:問學,
1977)。
全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序論:研究史的回顧與問題的展望〉
● 〈第二章:從親親到尚賢: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其瓦解〉
● 〈第三章:春秋時代的尚賢政治及其思想〉
● 〈第四章: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發展〉
● 〈第五章:戰國諸子的尚賢理論〉
● 〈第六章:韓非及老莊對尚賢政治的看法〉
● 〈第七章:尚賢政治實施上之困難及其差距〉
● 〈第八章:尚賢政治對春秋戰國變局的影響〉
〈第九章:結論〉
附錄
● 〈當代學者對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探討〉
Top↑